所城香炉山 -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29 08:51:32   浏览次数:383

    香炉山,在所城镇岭后村之西南,主峰151.4米,山虽不高,但因石景奇特、岩洞深邃且住蝙 蝠而闻名遐迩。

    香炉山,树木荫翳,巉岩星罗棋布,或壁立千仞,奇峰突兀;或形如灵物,栩栩如生;或中生异洞,蜿蜒曲折;或悬崖峭壁,险象环生。山巅之上有一堆巨石,高8米有余,占地20多平方 米,在平坦如案桌的石面上,一块数吨重、色似古铜的圆石凌空而立,状如香炉在案,云雾弥 漫,酷似香烟缭绕,故名“香炉山”。曹宗(明成化七年辛卯科举人、国子监佐教)的《香炉 山》诗云:“此石何奇圆又圆,恍然宝篆架山巅。淡妆碧雾气成古,碎点苍苔色更鲜。红日射 光常起火,白云出岫自生烟,漫凭风雨相摧打,卓尔空中祷上天。”这块巨石又宛若炼丹道士 留下的丹丸,故俗称“丸子石”。杨骥(明正德丙子科举人)的《丸子石山》诗云:“层峦顶 上一浮丸,倾转凌风稳在盘。寮老放纮曾弃子(佛寺方丈为出家弟子解下冠冕的系带,把冠冕 上的环珠丢弃。),洞仙炼药岂遗团(留下丹丸)。午樵准作疗饥食,宿鸟不惊击骨弹。山里 难寻此怪石,陨星化就圆无瘢。”

    仲夏,攀登香炉山。山之东麓有六、七块巨石相偎相叠,组合成一艘大石船,船头、船身、船 尾清晰可辨,其船舵更是惟妙惟肖。船身之上叠着一粒圆秀如珠的大石,此石景俗称“龙船载 宝珠”。《东里志》有载此异迹,所不同的是志书记载的石船载宝珠二粒,而今却存一粒。

    再往上蹬,在茂密的相思树林中显露一个奇异的岩洞。洞口由巨石天成,“井”字形,直径约 一米,入口处有巨石,镌刻着“圣贤观”三个大字。相传,古时候,有一道士在此洞住了九九 八十一天,炼就丹丸后飘然而去。入洞,内面黑暗阴森,寒风飒飒。洞中有古泉一眼,泉水叮 咚。据说几百年前,香炉山还是海中小岛,此泉直通大海,后因天地演化,海陆变迁,遂成深 山岩洞,故有“燕洞古泉通南海”的俚语。岩洞深邃幽奥,洞中有洞,洞洞不同,洞洞有奇, 忽敛忽舒,宽敞处可容数百人,狭窄处有的侧身可过,有的需佝偻爬行。洞中还有一相公厅, 高数丈,由三块数千吨重的天然岩石构成,可容三百余人。据《东里志》载:“昔人避倭其中 ,石臼、灶基尚存。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猖獗,居民入避,赖以全活。”岩洞自山顶通于山下,游人或行或爬约需二、三小时才能走完岩洞。更为奇异的是,岩壁之上倒挂着数百只蝙蝠,人进洞中,蝙蝠惊旋其间,“吱吱”之声不断,而蝙蝠未至,旋风先起,顿觉毛骨悚然。传说古时候,此洞住着修炼了百年的蝙蝠精。北宋期间,杨文广奉旨平蛮南十八洞,此洞为第十七洞穴。蝙蝠精久闻杨文广骁勇善战,且已征服了十六洞府,自量修炼期末届,敌他不过。俗话说:“识时务者为豪杰”,既非对手,何必冒险较量,遭灭顶之灾呢。当杨家军浩浩荡荡来到东里时,蝙蝠精率徒子徒孙拜伏于地,乞求饶命,并表示改邪归正。杨元帅见此等鼠辈尚有悔改之心,免予剿灭,命它们夜游捕蛾捉蚊,为民除害,以观后效。这虽是无稽之谈,但蝙蝠夜间捕食飞虫,却是妇孺皆知。昔时,有墨客慕名游历至此,有感于上述传说,留下“圣贤观”墨迹。

    走出蝙蝠洞,登上香炉山北面山峦,此处称为“寨尖”。据说,南宋末年,抗元巾帼英雄陈璧娘曾在此营造“寨仔”,驻扎义军抗击番兵,今尚存插旗的石墩及做饭的石灶等。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曾在此设伏,关门打狗,打得日伪军屁滚尿流。

    伫立香炉山巅张望,天高地阔,峰秀峦翠,林幽花艳。近处,清泉细流,飞珠溅玉,声若琴弦,“大佛诵经”、“仙人对镜”等天然石景,令人如至佛境、犹登仙台;远处,波光浮岛屿,帆影入云烟,使人遐思千里、感慨良多。真可谓:“燕洞幽曲疑无路,炉山喷光前有天。”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上一篇:陆丰清峰寺 下一篇:金凤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