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山革命遗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大南山潮南区红场镇雷岭镇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尤其是红场镇,被定为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场是二战时期革命根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
大南山革命遗址现有革命旧址红场、红宫、石刻革命标语被列为广东省重点保护革命文物单位。
红场镇原名“石船”,1961年为纪念革命旧址“红场”而改称红场。红场是二战时期革命根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民国17年(1928),红场已是东江革命根据地。
红宫原为红场镇林招村李氏祖祠,是红军47团成立和潮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的旧址,也是彭杨军校第四分校的校址。
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分布在大南山腹地。对于研究大南山土地革命历史具有较为重要的保护价值。
革命史
红场镇原名“石船”(因境内有一岩石似船而得名),1961年为纪念革命旧址“红场”而改称红场。红场是二战时期革命根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民国17年(1928),红场已是东江革命根据地。着名革命家彭湃、徐向前、李富春、古大存、方方、邓发等先后在红场、雷岭等地点燃革命烽火,建立革命根据地。民国19年(1930),闽、粤、赣三省边区党代会在红场召开。
遗迹
大南山革命旧址红场、红宫、石刻革命标语被列为广东省重点保护革命文物;红场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大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被汕头市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场
红场革命旧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红场镇大陂村前200米处(飞鹅山下),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东江地区人民对敌斗争的司令部所在地和潮、普、惠三县军事、政治、文化活动中心。该场是1931年春东江特委和潮、普、惠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带领群众开辟的,占地14000平方米。1931年5月17日至23日东江工农兵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东江特委书记徐国声给该场命名为“红场”。当年开辟广场时曾利用场东南侧一圆台巨石作为阅兵台,并先后建设有戏台等文体设施,后被国民党军拆毁。1962年潮阳县人委会在阅兵台上修建四角亭,1963年复建戏台。红场革命旧址于1979年12月被批准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场革命旧址是一处东江革命史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红场革命旧址现保存较为完整,该处旧址范围内现有阅兵台四角亭、戏台各1座。戏台坐西南向东北偏东,墙体由石块垒砌而成,较为坚固;阅兵台上四角亭座西南向东北偏北,顶部已残破不堪,有塌毁的危险。
红宫
红宫位于大南山腹地,属沿海丘陵地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红宫原为红场镇林招村李氏祖祠,门前较为广阔,周边山上树木茂盛,空气清新。该祠距离红场镇政府约8公里,距离秋风水库约2公里,是红军47团成立和潮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的旧址,也是彭杨军校第四分校的校址。外面四周墙壁因被刷成红色,故名红宫。该祠为一厅一天井一拜亭土木结构,两边建有厝包。祠坐西向东,占地面积326.3平方米。1929年7月,潮(阳)、普(宁)、惠(来)三县工农革命军和部分赤卫常备队在红宫集会,宣布成立红军47团,团长何石,政委陈开芹。1929年夏,潮阳农代会在红宫宣布成立潮阳县农会。同年冬,在红宫成立潮阳县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大刚,秘书长兼党团书记方思琼(方方)。1979年12月,红宫被批准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对于研究大南山革命历史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红宫整体结构现保存完整,外墙仍为红色,祠内一厅一天井一拜亭建筑完好,门口有一处水泥埕,两边建有厝包,大门上方有“李氏祖祠”石匾,拜亭屋顶有彩瓷塑像。祠内现成为当地村民祭拜祖先的场所,摆放有供桌及桌椅,但因年代较久,缺乏日常修缮,外墙较为斑驳,祠内有些建筑物因风化及腐蚀,已略显破旧。
石刻标语
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分布在大南山腹地,在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红场镇辖区内有37幅,整个大南山属沿海丘陵地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山上绿化树木茂盛,环境较为幽静。大南山最高峰雷岭尖峰海拔521.2米。其中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巩固苏维埃政权”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红场镇大陂村红场革命旧址阅兵台正面,是土地革命时期成田镇后坪村人翁千烈士所刻。除“巩固苏维埃政权”外,还有分布在大南山各处的“潮普惠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万岁”、“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拥护中国共党”、“红军苏维埃”、“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现潮阳博物馆尚珍藏当时翁千烈士刻石工具铁锤、铁钎各1件。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于1979年12月被批准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对于研究大南山土地革命历史具有较为重要的保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