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乐——源于中原古乐的优质民间音乐 -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08 08:52:40   浏览次数:585

  鄞镇凯先生发表的《潮汕文化“姓”中原?》一文,提出潮汕文化是“姓潮”还是“姓中原”的论题,其独到的见解在潮汕文化的源流、定位等理论研究方面泛起了一阵涟漪。文中提到:“中原正声”的潮乐究竟有多“正”?这一疑问正是潮乐诸多“糊涂帐”中一个尚未了结的话题。由此引发的诸如潮乐是“古乐”吗?是“中原古乐”还是“潮州古乐”?何时算起才是“古乐”?“古乐”有几多?“古乐”能流传吗?潮乐是否要复古抢救?是遵古还是创新都有不同看法。

  关于潮乐源流,史籍志书尚未有确切论断,包括《潮州志》也未有发现关于潮乐的具体记载。那么,潮乐起源就只能从一些有关历史资料线索以及潮州音乐的古文化现象中进行寻根溯源:潮州音乐谱至今不称“乐曲”,仍称为“弦诗”。是与十代未有乐谱之前吟咏诗歌有关。“弦诗”称谓可溯源于西周时期的《乐记》、《诗经》,及古代的诗歌。《史记》记载:“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墨子·公孟》中记载“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这里说的“弦诗”即是用弦乐伴诵诗,可能是“弦诗”一词最早的称谓。当用三弦、琵琶、古筝等三几种乐器合奏时,潮汕人称之为“细乐”。细乐是古人对精细音乐的称谓,来源于《左传》的记载。潮乐传统古乐器梅花琴,称之为“秦梦”、“梅花秦”,意为秦朝时的琴。

潮乐

  潮汕人称拉弦为“锯弦”,是来源于唐朝时期的奚琴。奚琴是所有拉弦乐器前身,当时是在“两弦间以竹片轧之”锯而发音。潮州二弦的演奏姿势,至今仍保留赤足屈膝而坐,可能是演袭于唐时坐部会。唐宋大曲一些古乐术语(散序、入破、虚催、实催、歇拍、煞衮)目前仍在潮州音乐中应用。如变奏称“催”,乐曲结束称“煞”,每弦诗乐谱都要标明多少“板拍”,乐曲进入板后起音部分称“拷拍”。拉弦乐器千斤称“徽”,把位称“上徽、下徽”。乐曲反复称“踏缠”(说话哆嗦),节奏旋律称“缭舵”……。

  宋帝南下时带来成批文物礼乐,朝散大夫吴丙将“御制古谱”等宫庭音乐传入潮阳,形成著名的潮阳笛套音乐等。于是专家们对潮乐有了这样的评价,潮乐是“华夏之声”、“中原正声”、“唐宋遗韵”、“真正的唐乐”。

  以上可见,潮乐“血统”中确实保留着不少“中原古乐”的成份。而潮乐谱中也确实比较完整地保存有部分“古乐”特性,唐宋遗韵、源远流长是当之无愧的。那么,能否就此认为潮乐是“中原正声”呢?有不少专家学者为寻找“原法原味中原正声”满怀希望来到潮汕之后,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他们所观看到的潮乐不是想象中的纯“古乐”。然而,中国音乐学院刘德海教授采风后对潮乐评价却与众不同,他评价“潮乐是绿色的音乐”意思是潮乐长期不受西乐、流行音乐的“污染”,保留特色,自成体系。显然,潮乐定位要“姓潮”不要“姓中原”。从潮汕文化历史和潮乐的流变过程来看,较为恰当的定义,潮乐是在潮汕方言区内产生流传发展的民间音乐,是具有浓厚潮汕地方特色的古老乐种,是潮汕文化的特色。

  潮汕地理位置独特,偏安一隅,随着历史变迁,中原人民和中原文化不断流入潮汕地区。“汉化”、“潮化”互相融合,形成了潮汕文化。中原古乐传入潮汕之后在与当地“百越文化”的融化与贯通中逐渐形成潮州音乐。因此潮乐中保存有中原古乐,但由于受“北合与南渐”影响,促使潮乐的系统性、包容性特别鲜明,在不同年代它将不同乐种的优秀作品融为一体。自明清以来“正字”、“昆腔”、“西秦”、“外江”等戏剧、音乐都融化于潮州音乐之中,古曲(词牌名)、民间小调、汉调、粤调都可在潮州音乐中找到踪迹。历代直流电乐艺人不断地将流传过来的民族音乐等演化改进。同时也不断地创作新的潮乐,在漫长的岁月中优存劣汰,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庞大完整的地方乐种。可见潮乐已是一个优质的“混血儿”,不是纯种的“中原正声”。

(编辑:admin)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上一篇:陆丰清峰寺 下一篇:古朴典雅的潮剧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