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歌谣内容的分类,在全国或潮汕地区都是个尚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准备按照周作人1922年提出的分类原则,即将歌谣区分为情歌、生活歌、滑稽歌、叙事歌、仪式歌、儿歌6种,再加上潮汕特有的过番歌,一共7种。分别就它们在当地歌谣中的比重、它们反映出的社会面貌和文化内涵,它们的特点等等,进行一番初步的审视。 情歌 情歌的内容涉及到男女爱情的各个方面,既有歌公布两性之间真挚爱情的,又有写瞒夫瞒妻瞒人偷情的;既描写了僧尼和寡妇的苦闷生活以及摆脱这种生活的要求,也反映了妓妇女的风尘生涯和悲怨情怀。(刘进军、杨丽珍编《情歌五唱》前言)其中意义最大的当然是那些要求摆脱封建礼教陈规陋习的、散发出民产精神和叛逆勇气的作品。 潮汕民间的情歌(至今能见到的)比我们估计的要少。几本歌谣选集里被标明为情歌的,实际上多数表现的仍然是封建礼制容许下的夫妇之受,或者说是“结婚后的恋爱”。即使有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情歌,比如“欹山欹,欹山发草闹萋萋。君今十八娘十七,有如好米打糖枝。东山东,东山发草闹呛呛。君今十八娘十七,有如好米打糖方”,也显得十分含蓄和克制,大体上仍停留在《关睢》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范围之内。只有很少一些,比如《摇鼓叮咚声》比较大胆、开放。这首歌谣讲述的是一个漂亮女子跟制线卖布的货郎偷情的故事。歌的后半部说: 天拉朗(黎明),母亲叫仔来开门:“奴哙,你个房门怎会开?花纱罗帐怎会垂?鬓边头发怎会散?胸前钮仔怎会开?”“娘哙,昨夜房门狗仔来撞开,花纱罗帐风吹垂,鬓边头毛枕边散,胸前钮仔热解开。” 生活歌 按周作人的解释,生活歌指的是各种职业劳动的歌谣以及表现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歌谣。从理论上说,生活有多么丰富,作为生活反映的歌谣便也同样有那么丰富,但客观事物的发慌并不都是那样简单、机械。比如国家大事当然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出现在潮汕民间的“时政歌”却比较少。保存到现在的一首《天顶一条虹》,谈的是潮汕民间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事件的反应。歌谣说:“天顶一条虹,地下浮革命,革命铰掉辫,娘仔放脚缠。脚缠放来真着热(走路得力),插枝鲜花动动戏(指花在头上随着脚步摇动)。”可见民间认识革命首先并不是理性的而是十分具体十分感性的。 以往的记载固量提到潮汕农民在插秧时“自为侪伍”,“群歌竞作”,“是曰秧歌”。我们可以想见这类农事歌谣是多么热烈,多么丰富。可惜的是,由于歌谣的口语性及“口耳相传”的传播特点,许多当时风行的歌谣由于无人记录而没能留存下来。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农事歌谣只有少量几首,如“荷犁牵扯牛下田中,生为农夫忙又忙,一年四季忙不会了,春夏过了又秋冬”(农夫歌):“日出东方一点红,老汉放牛到田间。叫伊行猛偏行慢,叫伊行慢偏中僚风(放牛歌)”等等,还显示不出太多的特色。 海丰的渔歌非常出名,特别是其中问答式的渔歌更加有情趣: “你知乜个直溜溜?你知乜个海底泅?你知乜个随风走?你知乜个独条须?我知支桅直溜溜,我知支舵海底泅。我知大帆随风走,我知锚索独条须。” “你知乜鱼着火烧?你知乜鱼上战场?你知乜鱼好打索?你知乜鱼好围腰?我知莫鱼着火烧,我知枪鱼上战场,我知鳗鱼好打索,我知带鱼好围腰……” 这样的歌并没有直接描写渔业劳动,但没有海上捕鱼经验的人却绝对写不出一个字来。 在潮汕歌谣中,表现家庭生活特别是妇女生活的题材才是最大量的。 潮汕妇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婚前与婚后是两个大不相同的阶段。婚前不管如何还能从父母兄嫂(当然也有恶母恶嫂)那儿获得一些亲情与温情,从“同寅姐妹”当中得到友情和关爱,可是这样的日子并不长久。以往潮汕农村流行早婚,女孩长到了十七、八岁便要嫁出门去,而出嫁时嫁妆的厚薄多少是至关重要的。 “正月剪春萝,五娘欲嫁百物无。也无铰刀也无尺,也无梳仔掠鬓毛。紧紧寄字分(给)大哥。” “大哥赠妹金皮箱,二哥赠妹猪共羊,三哥赠妹金交椅,四哥赠妹买梅香(丫环)。大嫂赠姑鬓脚钗。外公外玛赠耳钩(耳环),内公内玛赠枕头。同寅姐妹赠凉伞,凉伞挺起遮娘头。” “七个走鬼(女伴)七脚箱,七个梅香随阿娘(姑娘),十人扛,八人随,随到林家大祠堂。大堂二堂都拜好,拜存大伯共小郎。” “大伯出来语呛呛,借问小姆(弟媳)底块人(什么地方的人)。我是苏州人小姐,今日行嫁七千人。上州做官是我兄,下州做官是我爹,北京皇帝是亲戚,威风凛凛得人惊!” 这首歌堪称是现代版的《陌上桑》。跟汉代那首著名的乐府民歌一样,女主人公为了高抬自己的人格,将自己的嫁妆夸饰到极端痛快极端无理的程度。对歌的内容我们不能从表面去理解,还要透过那些看似荒诞的叙述把握住其中的信息核心:第一,每个女孩子都要为嫁妆而发愁;第二,嫁妆越厚,就意味着你在婆家越有地位,越被人看重;第三,反过来,如果嫁妆太寒碜,就将永远给婆家人看不起。 滑稽歌 滑稽歌谣这一个品种,周作人以为“嘲弄讽刺及‘没有意思’之歌皆属之”。吴世昌将它叫作“打趣的歌谣”,认为它的作用在于“使紧张的生活弛懈”。朱光潜的解释则是“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和乖离当作一种美妙的意象去欣赏。”他们的意见我们可以归结成几点:一、这一类歌谣的特征是“嘲弄”,是“打趣”,是“游戏”,是“没有意思”也即是没有太正经的意思;二、这种歌谣特别是讽刺性歌谣涉及的对象是“人事和物态的丑拙和乖离”,也即是我们通常说的“生活丑”;三、人们唱唱滑稽歌谣,其作用在于“使紧张的生活弛懈”。在讽刺歌中,我们还要努力将生活“丑化”为艺术美。 讽刺是一种“无情的滑稽”。它的意向在于揭露,即将丑恶事物外面罩上美丽外衣肃落下来,使人清楚看到它的表与里、言与行、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从笑声中将它埋葬。这类讽刺歌谣在潮汕也有不少;其中有讽刺上层人物丑态的,有讽刺鸦片鬼的,有讽刺“刺流“即二流子的,有讽刺色鬼的…… 下面是一首潮汕有名的讽刺歌。 “某家阿爷嘴阔阔,尺二辫仔须二撇。交掺(结交)烟友廿卅人,每夜轮流各一宿。入门尚未食烟茶,倒落烟铺气就喝。左畔四,右畔三,好似咸鱼畔烙。烟瘾过足有精神,说起书史大喝叱。半夜听见卖鱼生,想食鱼生熬番葛(甘薯)。食到醉饱返回归,八字脚马跋呀跋。阿四提灯头前行,去到门脚下屎就。阿奶开门喝一声:阿是你遭狗血泼!虽是黉门一秀才,算来人品太过拙!” 这首歌谣纯用叙事白描,紧紧抓住讽刺对象身份与行为的矛盾加以剥露。 诙谐是“有情”的滑稽。它嘲笑的不是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只是人的某种无知和某些人的人性弱点。下面是一个例子: 切工作 一顶红轿四条须(彩带),阿姐欲嫁穿红绸。“嫒哙嗳,阿姐嫁了嫁底个?”“鬼仔你!水去担!饭去煮!阿姐嫁了正嫁你!”一顶红轿四个脚,阿姐欲嫁穿红衫。“嫒哙嗳,阿姐嫁了嫁底个?”“鬼仔你!水去担!饭去煮!阿姐嫁了正嫁你。” 人们听到这首歌谣都不禁要笑。但是笑的不是小姑娘急着想嫁,而是她的天真无邪。在她看来,姐姐穿红绸非常漂亮,她也想穿上一件。既然出嫁才有红绸穿,她也想快些出嫁,根本就弄不清出嫁是怎么回事。她母亲的回答也非常幽默,既然什么叫出嫁解释不清,干脆半笑半骂将问题搪塞过去。 潮汕歌谣中的颠倒歌也是滑稽歌中的一个特殊种类: “老鼠拖猫上竹竿,和尚相打相挽毛(头发),担梯上树沽(捞取)虾仔,点火烧山掠田螺。” “老鼠拖猫上竹枝,和尚相打相挽辫,担梯上树沽虾仔,点火烧山掠蟛蜞(一种小蟹)。” 各地歌谣中,我们都发现颠倒歌的存在,这大约就是人类社会种种是非错迕、阴阳易位现象的曲折反映吧。 叙事歌 叙事歌谣是相对于抒情歌谣而说的。我们又可以将它分为两类:一是情节化的歌谣;二是知识性的歌谣。 所谓情节化的歌谣,就是通过歌谣讲述一个较为完事的故事。它必须具备时、地、人、事几个因素,至少也要具备人、事因素。历史上最成功的作品是《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但是此后可以跟它们比肩的佳作却少而又少。这是因为后来歌谣趋于简短,情节很难展开;再加上歌谣有节奏韵脚的限制,叙事不像散文那么便利。不过民间作者叙事时还是有办法的,那便是联短章为长篇,创造了大量诸如四季歌、五更调、十杯酒、十二月歌等形式,节奏、韵脚上也较为宽松灵活。 潮汕也有一些叙事为主的歌谣,比如这首《怨你阿爹母子后人》: “正月剪春萝,四娘(排行第四的小姑娘)赶鸡去踢拖(去户外放鸡)。鸡唔见鸭又无。后母苦打去跳河。” “去到河边水青青,嫂今留姑歇一夜。缴起裙衫乞嫂看,虹痕(作痕)节节尽乌青。虹痕数来五十双,怨父怨母勿怨人。怨你前母太早死,怨你阿爹母子后人!” “前母添饭一大瓯,后母添饭一匙头。前母打仔用麻骨,后母打仔用柴糟(木棍)。麻骨打仔渐渐化,柴槽打仔毒过蛇。头毛挽掉(头发拔落)不会发笋(生长),一肚言语无打哗(无奈何)。” “四娘今去沉水头,弓鞋脱落(脱下)目汗流。四娘受尽后母苦,后母苦死无人留。” 跟河北一带流行的《小白菜》一样,这种后母虐待非亲生子女的故事已成为民间叙事的主题之一。题材虽然不算特殊,这首潮汕歌谣还是比较出色的。特别是第三小节四娘自叹苦况的对比部分:“前母添饭一大瓯,后母添饭一匙头”,表达得形象生动。 有一些歌谣,它的创作目的并不是抒情,也不是叙事,而是借歌谣形式来传播知识,协助记忆,我们可以将它叫做知识性的歌谣。如各地都有的天象歌、节序歌、农事歌、物产歌以及潮汕的报花名、报戏名、鱼名歌、百屏灯等等。 创作这一类歌谣的难处在于如何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堆砌与灵动结合起来,而且还要念起来琅琅上口。否则就有“知识”而无“歌谣”,变成了单纯的类书和讲义。从这个角度看,有些潮汕歌谣是做得很成功的。 正月正,新仔婿,上客厅。 二月二,老妈仔,入庵寺。 三月三,桃仔李仔,够你担。 四月四,桃仔李仔,耐你背。 五月五,龙船仔,满溪橹。 六月六,新米饭,胀到目。 七月七,多念(山念子)乌,龙眼襞。 八月八,云片糕,表哩(不停地)截。 九月九,风琴(风筝)仔,满天走。 十月十,尖担仔,四处插。 十一月十一,家家户户买纸笔。 十二月十二,收番批(海外亲人的寄款),预(准备)过年。 这是一首以儿歌为形式,以传播生活知识为内容的歌谣,节奏明快,句式简单,念起来非常顺口。在短短百来个字里,既帮助儿童习数字,又帮助儿童识时令。歌里出现的事物和事象,比如新女婿入门、老婆婆上庙、看龙船、放风筝、乃至食新年饭、吃去片糕等等,都是儿童能懂得、感兴趣的。 仪式歌 仪式歌指的是人们在举行各种礼仪时吟诵可歌唱的民间歌谣,大体可以区分为祀典歌、节令歌和礼俗歌几类。这类歌起源很早,早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为了祈禳和祝愿,这种歌的雏型便诞生了。 由于俗易风移,反映旧时礼俗的仪式歌已渐渐失传。现在潮汕还能见到的只有少量婚礼仪式歌、丧葬仪式歌、请神歌和节日祝福歌(见丘玉麟《潮州歌谣集》、金天民《潮歌》及《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汕头部分),其中以婚礼仪式歌较为完整。 潮汕的婚礼仪式歌又叫“青娘歌”。青娘即是伴娘,通常由熟悉婚事新办仪、口齿流利的中年妇女担任。她的任务是陪伴新娘并且指导她度过婚礼的全过程:从上轿开始,到陪新娘出门、去到夫家、揭轿帘、下轿、拜天地、拜翁姑、踏灰烟、进厅、进房、接榕、持灯、抱镜、开箱、吃汤圆直至牵扯被角等等环节,青娘都要唱仪式歌,谓之“唱四句”。(多为四句,但也有多于四句的)青娘歌的内容无非是祝愿公婆有福、夫和妇顺、多子多孙等吉祥语句,久而久之便变成套话,没有文采、也无新意。对于男女双方的家庭和婚事新办礼参加者说,图的是欢约会喜,热热闹闹,也没有谁会去批评计较。 但是,同样一个意思,在不同人的嘴里说出来,毕竟还有些差别。我们发觉有一些青娘歌还是有点意思的。比如新人拜天地时唱: 旗杆杆杆红,旗杆杆顶吊灯笼。 新郎新娘来跪下,二人双双拜祖宗。 旗杆杆杆长,旗杆脚下铺红砖。 新郎新娘来拜祖,二人双双拜高堂。 “捞潘缸”时唱: 新娘酸潘捞浮浮,饲猪只只大过牛。 满缸捞匀又捞透,生仔生孙食伙头。 在旧时潮汕婚礼中,不但青娘要“唱四句”,看新娘的贺客有时兴起,也可以参与进来“做四句”。虽然同样讲的是吉祥话,但往往还能够掺进一些风趣和调侃: 正月是新春,新娘到家门。 家门年年平安顺,喜得贵子与兰孙。 新娘生来貌清奇,夫妻谐老到百年。 来年观音送贵子,贵子读书赴科期。 新娘头戴文明花,眉清眼秀美如画, 今日夫妻拜天地,明年抱个有蒂瓜。 新娘生来雅啰雅,双生二个大逗仔(男孩), 一个饲大去打铁,一个饲大去补鼎(补锅)。 有的说: 新娘生来真正雅,今年娶来明年生逗仔。 红糕米润阮哩勿,阮要酥糖绿豆饼。 儿歌 潮汕歌谣中,儿歌占了很大的比重,比较优秀的儿歌也有不少。 有学者把儿歌大体区分为两类,一是事物歌,也即一切述事状物的歌,目的是帮助儿童认识周围的世界,开启他们的智慧;另一类是游戏歌,不带什么儿童教育的内容,只让他们觉得好听好玩,至多起一些练习说话的作用。 以上这两类儿歌在潮汕都相当丰富。 “一油锥,二油追,双(三)头尖,四菜果,五缚粽,六甜果,七酥包,八酵果。酵果泥鳅空(当中有许多细孔,就像泥鳅打洞一般),空果踏步层(像石级一样一层叠过一层),乌果包甜馅,食了(吃完)免分(给)人。” 这是一首拍球歌。儿童们边数着“一二三四”边拍球的时候,还记熟了10种他们爱吃的食物(油锥、油追、双头尖、菜果、粽、甜果、酥包、酵果、糕果,都是节日食用的米、面制品)。对酵果和糕果还加上一点巧妙的描绘,借以发展儿童们的联想和想象。 “一脚雨伞,二脚鸡母,三脚蟾蜍,四脚水牛,五脚唪嗄(蝉),六脚沙蜢(晴蜒),七脚马龙骑(一种大蜘蛛),八脚马鬼爷(另一种蜘蛛),九脚无人有,十脚阿蟹舅。” 这是一首算“脚”歌。从雨伞“一只脚”算起,一直算到长有十只脚(八脚二螯)的蟹。所有这些小昆虫小动物和水牛、鸡母等家畜家禽,都是儿童们(至少乡下孩子们)常常遇见而必须辨认的。拿我们今天的眼光看,“三脚蟾蜍”出于传说,五只脚的蝉和七只脚的蜘蛛没有昆虫学的依据,好在九只脚的动物实在找不出,歌谣作者也老实承认“无人有”。其实,唱儿歌不是讲科学,多少获得一点知识并且有趣,也就够了。 从艺术价值看,下面这首《天乌乌》更加出色: 天乌乌,挈雨伞,待阿姑。阿姑来,掠鸡台(宰杀)。鸡还细(小),鸭来代。 “鸭哙鸭!人欲台你怎呢旦(怎么说)?”“一夜生粒卵,一月一大堆。勿台我,去台牛“。 “牛哙牛!人欲台你怎呢旦?”“上丘是我犁,下丘是我耙。勿台我,去台马”。 “马哙马!人欲台你怎呢旦?”“上午骑阿爹,下午骑阿娘。勿台我,去台狗”。 “狗哙狗!人欲台你怎呢旦?”“白日掌(守卫)厝角,黑夜守门闾。勿台我,去台猪”。 “猪哙猪!人欲台你怎呢旦?”“嘴食米潘水,屎尿肥效多,勿台我,去台老鼠哥。” 这首歌通过儿童喜爱的“人和动物对话”的形式,朴实地告诉孩子们要爱护家禽家畜,而且要学会尊重别人(哪怕是动物)的劳动,学会怜悯。 过番歌 潮汕人移民到东南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在民国时形成规模。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前,移民仍是络绎不绝。至于移民的动机,我们从“无可奈何炊甜果”的谚语,从“断柴米,等饿死,无奈何,卖咕哩(即苦力)”的俗谣,从许多民间传说里都可以知道,实在是在政治、经济压迫下穷极无奈之所为。“过番”,影响到东南亚各地的开发和垦殖,影响到一部近现代潮汕的历史。“过番”是潮汕一种历时很久的活的现实,也是潮汕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 反映潮汕海外移民的现实生活和心态的民间歌谣,就是我们要说的“过番歌”。 心慌慌,意茫茫,来到汕头客头行(专营苦力出洋过往业务的客栈)。客头看见就叫“坐”,问声“人客(客人)要顺风”? 一直来到实叻坡(新加坡),乜事无。上山来做工,伯公(土地爷)“多隆”(马来语:怜悯)保平安。 雨来给雨沃,日来给日曝。所扛大杉桁,所作日共夜。三更去淋浴,淋到浴来过五更。海水相阻隔,不会得唐山(中国)我么来拍抨(商量与安排)。 信一封,银二元,叫么刻苦勿愁烦。奴仔(儿女)知教示,猪仔着(应当)知饲,田园力落(勤苦出力)作。待到赚有,紧紧回唐(中国老家)来团圆。 这首歌谣叙事又兼抒情,作者大概是个早期出国的老实农民。第一节叙述准备出国的情况,包括一些来往回答的细节。“心慌慌,意茫茫”,看似一般却把心理刻划得非常准确。第二节写他到了新加坡,找不到合适的工做,只得上山(伐木?垦殖?)冒险。第三节写他历尽艰苦,感到孤独无助。第四节好像一土豪有信,写他的嘱咐和愿望:嘱咐是一个农民的嘱咐,愿望是一个常人的愿望。一切都发自人情人性,一切都那么朴实无华。从歌谣我们看到了老一代华侨的真实面貌。 “无钱无米无奈何,背个包袱过暹罗(即今泰国)。火船一到七洲洋,回头再望我家乡。父母幺仔个个哭,哭到我心如着枪。” “暹罗船,水迢迢,会生会死在今朝。过番若是赚无食,变作番鬼恨难消!” 这首歌表现了过番者在火船穿过茫茫大海时的心理活动,正好作为前面一首的补充。两个歌谣作者要去的目的地不同,但是恋乡恨别、前途茫茫的感情基调是完全相同的。“过番若是赚无食,变做番鬼(外国的孤魂野鬼)恨难消”,这种内心深处的恐惧足以使石头也为之感动。 “火船驶过七洲洋,回头不见我家乡。是好是劫(灾难)全凭命,未知何日回寒窑?” “一溪目汗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 这是见于不同地方的两首过番歌。前一首是夫向妻对话,后一首是妻向夫叮咛,我们可以想见过番者是不愿分离而又不得不离的悲痛情境。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