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俗语典故 -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09 08:40:24   浏览次数:272

  潮汕俗语典故是潮汕人民千百年来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流传下来的,是潮汕方言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潮汕文化领域中灿烂的艺术结晶,它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潮汕地区历来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因此,在俗语典故中有不少是反映潮汕地区的风土人物。如“到广不到潮,白白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反映了潮汕迷人的风光。“阔过开元寺”“潮州厝,皇宫起”反映了开元寺的雄伟壮观以及潮汕民居的富丽堂皇。“沉东京,浮南澳”则记录了潮汕地区自然地貌的变迁。

  某些俗语典故,是由一些人物传说而衍生出来的,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潮汕历史上的人物逸事。例如:“个脾孬过丁盛发”,说的是清末潮州名医丁盛发的轶事。“前门夏秀才,后门夏雨来”、“早出日头唔成天”分别出自潮州秀才夏雨来和潮州状元林大钦。

  某些俗语典故反映了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既有潮汕本土的,也有非潮汕本土的。例如“赶你去九龙山晒日花”反映的是唐朝陈元光带兵到潮州镇压畲族人民的暴动,结果被畲族人民围困在一个山头的历史事实。“识字掠无蟛蜞”则反映了清朝初年,清统治者为了防御郑成功,下令将沿海居民内迁的历史事件。“斫断手指头”则出自唐朝将军南宾云为讨救兵,抗击安史之乱。而“荆州借久成已业”则反映了三国时期吴国、蜀国矛盾的根源。

  从一些流行的俗语典故中,可以看到潮汕地区的一些人文历史。例如“澄海无客,大埔无福”。“潮州福建祖”,反映了潮汕地区的移民史。由于北方战乱,从中原逃难南来的有不少先在福建定居, 后又辗转迁入潮汕,如潮汕前七贤之一的王大宝,其先祖就是唐末五代初,史称“俭约好礼”的闽王王审知。王审知的玄孙王坦由泉州迁漳浦,再迁饶平,最后定居海阳。又如明代潮籍学者薛侃,他的先祖薛兰,也是“闽之廉村人”,宋淳熙末年“始迁于潮”,“卜居风陇”。其它的如海阳著姓林氏,迁自泉州;澄海林氏,迁自福州;潮阳肖氏,迁自龙溪等,故有“潮州福建祖”之俗语。“澄海无客,大埔无福”,反映了客家人和潮汕人在潮梅各地互为杂处,而只在大埔纯客家县,澄海纯福老县。

  潮汕俗语典故中有一些反映了潮汕人的过番史,如“无可奈何桩甜粿”,“荡到无,过暹罗”。过去,不少潮汕人因为生活所迫,飘洋过海移居国外。而侨居国外的潮人,则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财,寄回家乡赡养家人,家里人则坐享其成,所以俗语说:“番畔钱银唐山福”。

  有些俗语直接反映了潮汕民间流行民俗活动,如“盐灶神欠拖”、“做鬼爬晤上施孤栅”。前者反映澄海盐灶,每年游神时总是把神像放在地上拖行。后者反映了七月十五潮汕的施孤活动。

  潮汕俗语典故是人民群众以精练生动的语言,概括反映了潮汕人民的智慧和爱憎感情,是研究潮汕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编辑:admin)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上一篇:陆丰清峰寺 下一篇:潮汕话的起源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