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石山,位于汕头市濠江区河浦街道办西北方2公里处,海拔不足百米,山上怪石嶙峋,众多巨石堆叠而形成天然石洞,其中以“螺旋洞”最为知名。除了奇石岩洞等自然景观,叠石山上还遗留有清初河浦易学奇人陈英猷及其后人、弟子的诸多活动痕迹。
叠石山山道崎岖,灌木丛生,越过“虎穴”石刻即到螺旋洞。这是由几块耸立的巨石迭构而成的洞穴,洞高一丈有余,宽则足够容纳二三百人,左边另有石室十余间。据说当年慕叠石先生(陈英猷)之名而拜山追随者众多,全盛时达一百多人。“叠石书院”远在乾隆年间就非常有名了,有一年潮州府乡考,陈英猷之弟子十三人赴考竟有十二人中秀才,一时名声大噪。可以想象,当时一百多位易学高士在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景象。 在石室内仍可辩二百多年前学子们读书生活的各种痕迹。“陈英猷读书处”是旁边一个较小的洞穴,有石榻石桌石椅,是陈英猷的静修之所。让人称奇的是,洞穴外面若干巨石上,分别凿有乾、坎、艮、震、离、坤、巽、兑八卦以及两卦相叠推演的伏羲六十四卦,并详录各种变化;另一高约三丈的石壁则凿画了河图洛书的图文。叠石山上的易学石刻群在粤东乃至全国可能都是绝无仅有的。
据陈英猷的后人介绍,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陈英猷赴京参加钦天监录考,途中与一会考士子同行,在比试“断雨”、“猜墙”之后,自感学识尚有不足之处,毅然弃考返家,发愤再精研鬼谷之学,在洞中历三十年寒暑,终得大成,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完成巨著《演周易》,凡四卷,逾十万字。奇书告竣,石泉公呕血而亡。当年同行的儒生京考后任钦天监主事,临终之际向朝廷推荐陈英猷可承钦天监之职,朝廷派使者至河浦叠石山见召,但陈英猷已去世一年有余,于是遂有“死国师”的谥号。
在叠石山顶刻有“海阔天空”四大字,在汕头兴填海造田之前,此处下望,就是茫茫的大海、稻田、下山虎民居和蔚蓝的天空。沿山径往叠石山东北麓下山则到丹樱生态园,这是一处集山光水色于一体的生态自然旅游景区。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