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城 -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14 08:51:05   浏览次数:856

  潮州古城,位于潮州市老城区,北起金山,南至韩江大桥,西接潮州西湖,东临韩江,隔江与笔架山相望。潮州古城在宋代形成规模,经历代多次修筑而不断完善,到明代已颇为壮观。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现仅存东面临韩江的古城墙,全长2132米,保存有上水门、竹木门、广济门、下水门4座城门,并建有城楼,其中尤以广济门城楼最为壮丽。2013年,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门城楼

潮州古城

  历史沿革

  历史悠久的潮州,自东晋建制到清末,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军事布防重地。在宋代以前已有州城,明代以后改为府城。城墙原来用土夯筑,以后才改用石料、城砖砌筑。

  北宋皇祐五年(1053),知潮州军州事郑伸,见原有土城崩塌颓废,遂组织民众于是年十月动工筑建,至第三年正月完工,中间曾因农忙停歇,实际仅用了八个月时间,建成稍具规模的潮州土城。淳熙初(1174—1175)常袆知潮州军州事,始建城南揭阳门。(因潮州在秦汉时曾称揭阳县,以“揭阳”为城门名称,有怀古之意)。

  南宋庆元三年(1197),知潮州军州事林山票修建潮州城南门时,改“揭阳”门为“三阳”门(三阳指海阳、潮阳、揭阳)。绍定年间(1228—1233)先后出任潮州知军州事的王元应、许应龙,见外城因用土筑,年久崩塌,相继以原城为基础,将外城改用石砌,潮州的城墙始有子城和外城之分。这次修筑,从三阳门之南,环绕西、北一直延伸到金山后,全长951丈。

  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知潮州军州事叶观始建东城石城墙,并委任潮州判官赵汝禹和海阳县丞赵必魁为工程指挥。新修的东城北从金山起,沿着韩江堤岸,与南端的旧城相接,长550丈,高2丈,全部用石料砌成。东城设4个城门,连同原来的旧城,全城共设11个城门。

南宋潮州古城图(描自明《永乐大典》)

  明洪武三年(1370)俞良辅主持全面修建潮州城墙的工作,工程之大,前所未有。修建后的府城,城墙高二丈五尺,基阔二丈二尺,城面一丈五尺,周围1763丈。除了增筑石墙之外,还把原来的11个城门改成7个,即广济门、竹木门、上水门、下水门、西门、南门和北门;7个门的上面分别建有城楼,城门外建有弧形的月城作屏障;城上还设有44座敌台,67处窝铺、2932个雉堞。通过这次重修改建,潮州古城的面貌焕然一新,十分雄伟壮观。

  清康熙十三年(1674)十一月,潮州镇台刘进忠反清据守潮州,清廷指派王国栋等用大炮轰城,城崩100多丈,刘进忠和陈宠、吴世德、杨奕等极力守御,及时组织军民抢修,因在危急中匆促修复,故与原城凸出易辨,这一段后来便被称为崩城(旧址在现水文站附近)。

  日寇侵华期间,潮州古城建筑迭遭破坏,城之西面城堤被辟为“昭和路”(即城基路,现称环城西路),“昭和路”的路碑尚存。

  近代以至现代,随着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打破了原来城围的限制,潮州府城的南、西、北三面城墙均拆除,西南城基辟成马路,城壕被填平后建起高楼,城区不断向西南延伸。如今,潮州古城仅保留2000多米长的古城墙、四座城门及其城楼。

潮州滨江长廊

潮州古城韩江两岸

  古城修缮

  潮州古城墙在全面修复前,墙体基本保存完整,墙砖的表面仍较光洁,砖体的棱角还很分明,剥蚀脱落的痕迹不严重,充分显示出当年潮州先民高超的烧砖技术。在粤东地区,像如此宏伟完整的明代城墙极为罕见。

  1999年10月,潮州市投资2.4亿元修复明代广济门城楼、古城墙与韩江北堤、城堤,建设一条全长5.5公里,集水利、城建、交通、旅游、文物保护于一体的滨江文化长廊。2002年6月,滨江长廊工程全面竣工,古城墙也修葺一新。

  修复后的古城墙全长2132米,北起金山,南至韩江大桥西侧。古城墙纵轴线布置基本按原线走向,局部修顺;城墙面料采用仿明代青砖;城墙南端增建城角楼;城墙原位修复敌台;整修重建上水门、下水门、竹木门、广济门城楼,展示了古城墙古朴凝重雄伟壮观的历史风貌。

  广济门城楼的修缮是依据清代《潮州古城图》等历史文献,以“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明代建筑风格。城楼建筑按原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以木、灰、沙、砖石、琉璃瓦等材料建于城墙之上,恢复前城墙,后城楼的明代建筑风貌,保留原有防守、防洪和观景的功能。城墙中开拱门,门高4.5米,宽3.9米,城楼首层水泥柱恢复为原石柱,二、三层仍用木柱,梁架、门窗、栏杆、瓦脊等均恢复明代形式,对拆卸构件尽量利用,以保留更多的历史风貌。

潮州古城旅游地图

  主要景点

  广济门城楼:俗称东门楼,是潮州古城最大城楼。楼为三层重檐歇山顶,面宽五间,穿斗式梁架结构。城楼面临韩江,直对湘子桥,楼上旧有对联:“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暮春三月,登楼眺望,韩江水涨,江面开阔,长桥卧波,烟波浩渺,笔峰如画,行船如梭,别有一番景致,故潮州内八景有“东楼观潮”之胜。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全长约520米,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闽粤的交通要津。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该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中国桥梁史上的孤例,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是潮州市重要的文化地标,也是独特的文物旅游观光胜地,古人有“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之说。

  开元寺:始建于唐开元26年(738),原即敕名开元寺,明代改开元镇国禅寺后延用至今,但一般仍习惯以“开元寺”称之。该寺自建立以来,历代均有维修。现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整座寺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又凝结了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建筑艺术,文物众多、香火鼎盛。2001年开元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牌坊街:包括太平路、东门街两条骑楼式商业街,共修复有明清古牌坊22座。牌坊主要集中于太平路(大街),多为横跨路面的四柱三门,纵贯古城南北,鳞次栉比,风格独特,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牌坊街

  己略黄公祠:位于潮州古城义安路铁巷2号,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是一座二进院古建筑。面宽15.4米,进深25.7米,门楼楼屋架饰以精美的石雕,门额刻“己略黄公祠”,背镌“孝思维则”。首进与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有廊轩,后厅有抱厦,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后厅中槽屋架是“三五木瓜十八块坯”的典型结构。2001年己略黄公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阳县儒学宫:即潮州孔庙,俗称学宫,位于潮州古城昌黎路与文星路交界处,现为潮州市博物馆馆址。据清乾隆《潮州府志》载:县儒学宫“旧在府治西偏附郡学右”。至宋绍兴年间(1100年)县令陈坦迁到锦坊(即今址)。此后历代屡有增修,使海阳县学宫成为一座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学宫现有面积仅存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为棂星门、伴池、两庑厢房、大成门及大成殿。1989年海阳县儒学宫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许驸马府:位于潮州古城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4号,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是北宋英宗皇帝之女德安公主之驸马许珏的府第。历代屡有维修,但至今仍较好地保留了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及特色。1997年许驸马府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驸马府

  北阁佛灯:位于潮州古城北端,是潮州八景之一。北阁原是金山东面山下的一组楼阁的总称,以楼阁之前的佛灯远照四方而得名。北阁景区,辟建于宋,形成于明,历代均有兴废。解放前夕已尽遭毁塌,原来的楼阁与佛灯都荡然无存。1985年,在原址潮州城区金山东面的城墙和山麓交界处修建一组楼阁。登高眺望,江平岸阔,潮州江景名胜尽收眼底。

  潮州西湖:即潮州西湖公园,位于潮州古城西北面,为粤东著名古典园林,“西湖渔筏”为潮州八景之一。公园背倚葫芦山,面临西湖。原山地绵亘10余里,今面积26.7公顷(其中山地面积20公顷,水域面积6.7公顷),为天下36处西湖之一。潮州西湖古为韩江支流,曾名鳄鱼潭、化象潭,唐时辟为放生池,宋称大湖,后重浚,始名西湖。宋、元、明、清各代曾作护城河,时称北壕及西壕。

  葫芦山腰城遗址:又称西湖山腰城,位于潮州古城西北葫芦山上,是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的小山城垣。康熙十三年(1674),潮州总兵刘进忠举兵反清,始于西湖山腰上筑栅备战。康熙十七年,总兵马三奇、守道仇昌祚、知府林杭学沿原筑栅旧址建为山城,高一丈,宽六尺,广五百一十五丈。规模比郡城小,称湖山城。湖山城初建时设紫竹、水仙、西门、靖北四个门。经雍正、咸丰年间两次重修,增筑城墙,改变原有格局,使腰城南部与郡城相接。此后,湖山城因战火和后来建公园绿化的需要而逐渐颓废,现仅存残垣数十米。

  老城街区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分布于潮州古城中,主要为南门十巷历史街区、许驸马府历史街区和旧西门街历史街区,包括辜厝巷林宅、郑厝巷蔡宅、甲第巷外翰第、甲第巷大夫第、德里旧家、辜厝巷王宅、兴宁巷大夫第、红栏杆、东府埕儒林第、卓府、马使埕闫宅、青亭巷大夫第、黄尚书府和铁巷陈宅。

  这十四座古民居分别为明代、清代、民国时期建筑遗存,是潮州民居建筑的典范和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原有部分民居已分别被列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打包”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潮州老城街区

(编辑:admin)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上一篇:陆丰清峰寺 下一篇:莲花峰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