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 -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3-18 10:22:10   浏览次数:927


  丘成桐(1949.4.4.—),国际数学大师,著名华人数学家,原籍广东蕉岭,出生于广东汕头,系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

  丘成桐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学中弦理论的基本概念,对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丘成桐囊括了菲尔兹奖(1982)、克拉福德奖(1994)、沃尔夫奖(2010)等奖项,特别是在1982年度荣获最高数学奖菲尔兹奖,是第一位获得这项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华人,也是继陈省身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

  人物档案

  丘成桐(Shing-Tung Yau),汉族客家人,国际著名数学家。1949年4月4日生于中国广东汕头,原籍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文福镇,丘镇英之子。[3]丘成桐喜好中国古典文学,少年时就喜欢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也喜爱阅读《史记》,《汉书》等历史。1982年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两个获得该奖的华人数学家之一。现为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

  成长故事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香港长大。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绩很差,差一点落榜。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 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很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他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一代天骄。从他入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报告还不到10年。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一年,陈景润先生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名誉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命运是公平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人。但这并不会让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继续进行着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就。坚韧、坚持、锲而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也不是每个有着这样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样的成就的。数学需要勤奋,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备几何学家的直观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数学家郑绍远先生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人物经历

  1949年4月4日生于广东汕头,长于香港。兄弟姐妹8人。后全家移居香港。14岁时父亲过世,由母亲独立抚养成人。中学时就读香港培正中学。

  1966年,入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数学系。

  大学三年级时,获Stephen Salaff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师从陈省身。

  197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工作。

  1974年,成为斯坦福大学副教授。

  1979年,以教授身份回到高等研究院。

  1984年至1987年,任圣地牙哥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

  1987年,任教于哈佛大学。

  1997年,国立交通大学颁授名誉博士学位。

  2005年,国立台湾大学颁授名誉博士学位。

  2009年6月,受聘为中北大学荣誉教授[3]。

  2010年7月28日,受聘为昆明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2011年,丘成桐被授予武汉大学名誉教授称号。

  和太太育有两子,其子丘正熙曾夺美国英特尔高中天才科学奖第六十届决赛奖

  主要成就

  开创几何分析

  丘成桐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应邀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的一年中,他结识了许多年轻的世界一流数学家,完成了两篇论文。1972年秋,年仅23岁的丘成桐应邀来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担任副教授,又完成了几篇论文。在1973年美国数学会举行的微分几何大会上,丘成桐做了三个学术报告,以卓越的能力和杰出的贡献,向数学界显示了自己在微分几何领域的领先水平。这一年是丘成桐数学事业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他完成了题为《完备黎曼流形上调和函数》的著名论文,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篇文章是他数学生涯的转折点。实际上,该文奠定了他应用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技巧。

  证明“卡拉比猜想”

  丘成桐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工作是对“卡拉比猜想”的证明。他是在1976年底用强有力的偏微分方程估计解决了这一问题的。在解决“卡拉比猜想”的同时,他还(与Aubin同在1976年)独立证明了第一陈类为负的紧Kaehler流形上Kaehler-爱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

  创建数学中心

  为了培养中国的年轻数学家,丘成桐在两岸三地创建了四个数学中心。其中包括香港晨星基金会出资的北京晨星数学中心,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台湾的国家理论科学中心,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

  创办华人数学家大会

  1998年,丘成桐创办三年一度的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

  其他贡献

  成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

  2004年,丘成桐首先在香港成立了针对香港中学生的两年一届的“恒隆数学奖”。2008年,在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陈东升先生和美国坦普顿基金会的支持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正式成立,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颁奖仪式已分别在2008年10月、2009年12月、2010年12月举行。

  该奖的目的就是鼓励中学生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所有国家民族的中学生都可以参加该比赛。

  提议高校开展大学生开展数学竞赛

  当代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提议,在中国(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高校开展大学生数学竞赛,以全面测试大学生的数学知识、修养与能力,促进中国的大学数学教育改革。丘先生领衔的学术与命题委员会将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凝练成分析与微分方程,几何与拓扑,代数、组合与数论,计算、统计与应用数学等四个方面,并将提供详细的大纲与参考书。测试范围和国外知名大学的数学资格考试相当。测试成绩将为国内外录取研究生提供重要的参考,这将为年轻学子进入现代数学大门提供有利的条件。

  荣誉记录

  获奖

  2010年,有数学家终身成就奖之称的以色列沃尔夫数学奖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9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克拉福德奖

  1991年,德国 Humboldt 基金会研究奖

  1985年,麦克阿瑟奖

  1984年,《科学文摘》评选的美国100位40岁以下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

  1983年,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国际数学家大会菲尔兹(Fields)奖

  1981年,美国科学院Carty 奖

  1981年,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美国数学会韦布伦奖

  1980年,John Simon Guggenheim 奖

  1979年,美国加州年度杰出科学家

  1975-1976年,斯隆研究奖

  院士

  2005年,意大利Lincei 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5年7月,中国国务院华人事务办公室顾问组的海外专家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5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3年,美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

  1990-1992年,美国数学理事会成员

  1989年,美国伯克利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

  1989年,美国科学院数学科学委员会成员

  1985年,美国物理学会会员

  1985年,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成员

  1984年,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83年,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1982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80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名誉委员

  1971年,美国数学会会员

  哈佛大学名誉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名誉教授

  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2009年-,西北大学名誉教授

  2009年-,中北大学名誉教授

  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2002年-,浙江大学名誉教授

  199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

  1998年-,北京大学名誉教授

  1993年-,南开大学名誉教授

  1987年-,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1987年-,杭州大学名誉教授

  1983年-,复旦大学名誉教授

  1983年-,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

  人物语录

  经典言论:

  1.中国高校的学术风气已到了非惩治不可的时候,否则中国科技的发展将至少退后20年。

  2.许多老师和教授只懂得讨论第三流的问题,学生不会钻研出第一流的学问。以当代中国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上一篇:陆丰清峰寺 下一篇:黄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