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弼臣(1910—1988),英文名chin sophonphanich,潮南峡山人,“企业北极星”,泰国盘古银行的创办人,世界华商大会代表。
人物经历
1910年出生于泰国春武里府。他曾回原籍读中学, 1927年返泰,靠打工糊口,30年代中期,在朋友的帮助下,陈弼臣开设五金木业行,后又创办“亚洲贸易公司”等企业。1944年,他联合中泰商贾,集资20万美元,在曼谷叨察旺路开设“盘谷银行”由于他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之道,盘谷银行的经营业务迅速发展,几乎掌握着全泰经济。1984年的总资产达83亿美元,在泰国内设有260家分行,营业额占泰国金融市场总额的30%以上;在世界各地设有15个分支机构,同时还拥有140家保险、金副和船务公司。1983年6月,美国《金融》月刊将其列人全世界最大的12家银行之中。
主要成就
美国的《时代》周刊(1982年3月号)称:陈弼臣是“泰国的头号大亨”,“泰国的最大家庭企业王国的北极星”。陈弼臣深受泰国政府的重视和民众的爱戴,国王和政府曾多次颁赐他各种勋章。他曾担任泰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主席、泰国中华总商会永久名誉主席、泰中友好协会顾问等职。
公益慈善
爱心本无国界。陈弼臣对泰国的各类公益事业捐款数以亿计,范围涉及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恤难等方面。1978年还专门设立了“陈弼臣慈善基金会”,每年设奖学金资助泰国各大、中、小学贫苦学生。他还是新闻事业的热心人。60年代曾创办《世界日报》并成立“泰华报人基金会”。
为表彰陈弼臣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泰王御赐他红十字一等奖章、童军荣誉奖章,自由荣誉勋章和一等白象大绶勋章。1984年,泰王还颁赐他泰国最高著名学府朱拉隆功大学工商管理名誉博士衔。
他的父亲在曼谷一个商业机构当一名普通职员。5岁的时候,陈弼臣被送回家乡上小学,后因家贫辍学。17岁时又去了曼谷,在那里当售货员,也干过厨师和搬运工,还担任过两家公司的职员。经过4年自强不息的奋斗,终于从一家公司的一名秘书升任为这家公司的经理。以后,他又在几位朋友的帮助下,集资筹办了一家五金木材公司,并自任经理。
他懂得艰苦创业的道理,有了自己的企业,就是立住了脚,他要继续寻求发展,并不满足于小小的成功。之后他陆续又办了3家公司,专营木材、五金、食品、药物以及大米的外销业务。经营得相当不错,与亚洲各地的商业团体建立了广泛的友好联系,生意日渐兴隆,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到1944年,陈弼臣与泰国的10位商人筹资20万美元,创立了盘谷银行。在这以后的20年里,银行的资产保持着平均每年20%的增长率,一跃而成为泰国最大的银行,陈弼臣也成为泰国的第一号富翁。
陈弼臣的次子陈有汉认为,他的父亲是一位能够在逆境中进取的领导者。在分析盘谷银行20年来迅速发展的原因时,他说:"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尽力吸收优秀的有银行工作经验的人才。"陈弼臣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原则,而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深知自己在银行业务知识方面的欠缺,所以,特别重视起用人才。
直至陈弼臣年逾古稀,他依然精力充沛,不仅参加每周两次的董事例会,而且每天要到总行督阵,亲自处理重要事务,就主要贷款和关键问题提出意见。他身边的亲信说:"关于银行每日财务变化的情况,陈弼臣了如指掌,他甚至比许多具体操作的员工了解得更清楚。"
美联记者在一篇特稿中描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泰国这四十几个华人家族在海外华人中表现最为突出,他们在东南亚的一片赤贫土地上努力奋斗,网罗大众阶级,互相帮助,如同中国古代富族互相通婚一样。他们赚取了巨大的财富,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1982年,盘谷银行从曼谷古老的中国城狭窄的小街搬到了最繁华的商业大道上,这不仅意味着盘谷银行的蒸蒸日上,也象征着陈氏家族新一代领导核心的崛起。
陈氏企业不仅与东南亚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世界各地的商业城市也都有他们的分支机构。陈弼臣是泰国金融机构涉足国外的一位先驱者,他敢于在国外开拓新的业务领域,50年代在香港创办了第一家海外银行,接着又在欧洲、美洲和亚洲设立分支机构,盘谷银行在这些地方不仅经营着五金、木材、食品等贸易,而且还有炼糖业和纺织业等。
目前,陈氏家族企业已经摆脱了一般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解决了继承和创新的问题。1975年在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正朝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盘谷银行作为泰国的三大金融机构之一,经营着泰国近三分之一的信贷业务,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陈弼臣大获成功,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说:"我的事业,都只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