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壳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每年夏季,是薄壳收获的季节。
薄壳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薄壳是群聚生长,成片粘连在一起。
居民用“薄壳绞”搅动清洗薄壳。
村民忙碌着挑选薄壳。
批发商从凤岗村满载而归。
采摘收购薄壳归来。
每年七八月,炎炎夏日灼烧着大地,而这样酷暑难当的时节,也是薄壳最为肥美的季节,每到盛夏时分,在我市养殖薄壳最为出名的濠江区凤岗村,不少村民迎来最为忙碌的季节,捕捞、清洗、运送……每天,1万多斤薄壳从这里运送到我市各地、周边地区、珠三角地区,甚至远销福建、港澳,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七月正当时 粒粒皆辛苦
薄如蝉翼的外壳、酷似凤眼的贝肉,一颗颗看似不起眼的薄壳,配上几株新鲜的九层塔(潮汕话俗称“金不换”),简单的一道炒薄壳,却是潮汕人家夏天餐桌上的常客,饱满鲜甜的口感更成为一抹难以忘怀的潮汕味道。
一粒小小的薄壳,从收获到上市至少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其中“洗”是最重要的工序之一。由于薄壳是群聚生长,常成片粘连在一起,用足丝附着在泥沙中,因此收获时收割船要停泊于海面上,采割者潜入水中用割刀网兜获取,然后将收获的薄壳倒入竹箩中,用脚来回扫搅,以水枪喷洗去除泥沙,再装入麻袋中带回到清洗点进行清洗筛选。
“他们每天三四点就出发去摘取薄壳,到中午前才结束,其中要来回往返很多次。”每年七月到九月,也是薄壳最为肥美的季节,记者在濠江区凤岗村的一个清洗点看到,六七个居民端坐在小凳子上,一手握着细线,一手用竹制的“薄壳绞”来回在装满薄壳的大盆中搅动,只见不一会儿,“薄壳绞”便缠上了不少泥沙包裹着的薄壳,工作人员轻轻转动,将薄壳抖落,清除完泥沙后,再循环进行着这一动作,洗好的薄壳经过筛选,泡在盐水中令其吐沙,等待售卖。时值盛夏,不一会儿,她们脸上就布满了汗珠。“每天早上七点就过来清洗,到中午结束,然后下午就到市区、潮阳等地市场里摆卖。”小小一颗薄壳,虽然价格并不昂贵,但从采摘到清洗再到运送加工,无一不饱含着渔民们的辛劳,可谓粒粒皆辛苦。
凤岗薄壳肥鲜美 日产万斤销港澳
提起薄壳,在潮汕地区养殖出名的便是濠江区凤岗村。地处濠江、五南沟、南海出海口三流夹击处,复杂的水质环境造就了丰富的微生物,加上几百年传承下来的精良养殖技术,让凤岗村的薄壳具有“个头大”、“肉肥”、“鲜美”等特点,本地更流传着“欲食大粒薄壳,着(要)嫁凤岗村”的说法。丰收时节,每天1万多斤薄壳从这里出发,除了供应本市市场,这些薄壳还销往潮汕各市、珠三角地区、福建等地,甚至远销港澳,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或者进行再加工,成为薄壳米等制品。
据凤岗社区党支部委员郑康桂介绍,凤岗村1200户居民,都是务农为主,其中有200户居民从事着薄壳的养殖和清洗,村内有3个养殖点、7至8个薄壳清洗点,出海采摘薄壳的渔民大约每天能运回五六百袋薄壳,总产1万多斤。记者了解到,目前凤岗村的薄壳仍以养殖为主,接下来将打造薄壳加工厂,推进产业化生产模式,该村对养殖产品的质量严格把关,经常组织产品检测,在近日的监测中,并没有发现薄壳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市民大可放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