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胜古镇揽胜 -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03 08:39:43   浏览次数:229

  捷胜古镇位于汕尾市城区东南部沿海,距市区16公里。该镇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海岸线长12公里。其有迹可寻的沙坑文化距今6000多年,见证了古镇悠久的历史而显誉国际——香港博物馆称它为粤东文化的第一发祥地,并有专柜展现了从沙坑出土的石器。而始建于600多年前的捷胜所城,为明朝海防重地,随着北方各地派来的驻军和后来为避战乱迁居至此的福建、江西、潮州等地的先民,各自带来了才识技艺、生活习俗等,汇聚了来自中原、东北、闽南等地的文化,一度商贸经济十分昌盛,人才辈出。历经数百年的积淀、传承,使这座古镇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可圈可点的名胜古迹、人文历史、民间艺术、神话传说等。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有沙坑文化遗址、城隍爷、观音堂、七老将祠、得道庵、龟龄岛、长春洞、黎明洞、白石庵、石狗湖等等。只要你踏上这一片古老的土地,就象进入了一座历史博物馆,每到一处,越是荒凉苍桑,越能见证她那曾经繁荣悠长的历史!
  近日,记者到捷胜镇观光游览,并采访了当地几位文化人周仲富、何柳子、周万寿、赖彬昌、刘世准、何纯重和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他们一说起家乡的历史,个个如数家珍,有的还亲自当了导游。一番亲身感受和游历,让记者大开眼界。下面,取景于古镇几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着墨推介她那风韵犹存的人文景观。
  得道庵
  得道庵又名云山寺,位于捷胜西郊二公里处,背山面海,风光秀丽,古榕参天,素有“近海听涛声奏梵音,远观海天共一色”的幽雅意境。因其雄居粤东海岸,故有“海岸第一山” 之称,为捷胜古城八大景之首,该庵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
  据说在明崇祯年间,捷胜朱氏惠玲姑娘一生不嫁,在曲径幽静的云山护国镇海山岩中,供奉道教仙祖元始天尊。她在洞中长年燃启神灯,虔诚修炼仙道。期间有独行僧人云游至此,见此地幽雅清静,是修禅得道的好地方,遂经乞缘,同惠玲朱姑搭建宫寺,供祀佛家祖师如来释迦与道教仙祖元始天尊。经几代禅僧和朱姑的艰辛努力,建造了云山寺。不久,惠玲仙姑勤奋修炼而得道成仙。信众为尊纪开山祖师朱氏惠玲,以佛道之谓,称号释惠玲仙姑,云山寺遂改名得道庵,寓意朱姑得道的地方。而朱姑是女性,改寺为庵。
  得道庵以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众多而闻名。一直以来吸引了不少官员名士、文人骚客慕名前来,豪情兴起时,少不了挥毫题词,因而字迹遍布,留下了著名的摩崖石刻。大凡来捷胜游玩的客人,一定要到得道庵来领略它另一番古朴高雅的人文风景。
  黎明洞
  黎明洞又称石厝洞,位于捷胜西南侧一公里处的海河滩小山岗上。石山中的黎明洞,洞中有洞、门中有门、门中通门。四面磐石环抱,崖石峭拔、峻峭之间有洞通天;古榕萦绕、树木婆娑。洞里四季明显,冬暖夏凉。洞内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可容20多人住宿,是一个绝妙的天然石室,也是我们吊古怀思、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话说明朝皇帝崇祯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争名妓,三桂引清兵进关,致使明廷崩溃。明将刘锷兵败,逃落到捷胜城。见石厝洞地形如此古怪,三面环海,一面靠九百岭山脉,从双湖入海口的海港直达埔尾水神庙滩岸,纵贯源溢沙海渡头小河,河水直流冲出海港。港湾东北面险据捷胜防城护卫。港内疍家船艇聚居,商航、舟楫穿梭进出繁忙。从石厝洞山崖顶向下眺望,来往商旅尽收眼底。真如是一派“欲能洞察窥天下”之幽雅胜境。于是,刘鄂偕同看破世道红尘的名人志士、挚友廖天佐隐居寓住在石厝洞。
  廖天佐生于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卒于清代康熙年间,是陆丰县甲子镇人。廖天佐很有才华,10多岁就中秀才,但后几次乡试却因主考官索贿有偏而不第,此后即抛弃求取功名之念而隐居该石洞中。他盼望明王朝能结束黑暗朝政而喜见黎明,故命隐居的石厝洞为“黎明洞”,并自称“一窑天居士”。但明末朝政腐败,积重难返,深使他失望。北门横额的“阃外光华”四字,意指此处处于南粤海陲,黑暗朝政管辖不到,倒别有一线光华。
  到了清顺治、康熙年间,清廷为防已驻扎在台湾的明将郑成功联合沿海民众反清复明,颁布了《迁海令》,强迫沿海百姓内迁五十里,违犯者格杀勿论。百姓流离失所,饿冻饥毙者无数。廖天佐目睹惨状,义愤填膺血写了“迁图说”,上书谏告清皇康熙。 清廷取得大明江山,为收买民心、拉拢明将。得悉明将刘锷与贤能志士廖天佐隐居石山,多次派清将到石厝洞招降。刘锷乃明朝军师刘伯温家族,自幼习学道法玄学,他乃忠君之将,誓不屈辱归降清廷。他见满将前来劝降,即用棋局布下八卦九经道法。清军一帮人众,一进石厝洞如入迷魂阵,只见洞中有洞、门中有门、洞通洞、门连门、弯弯曲曲,从前门进入,茫茫然返回后门而出。反转折腾寻找,无法见到一个人影,清军找不到人,只好扫兴而回。而刘锷在崖洞顶与廖天佐等友人饮酒、弈棋、论诗…… 至今,崖洞顶还保存着棋盘、棋子残局凿刻在岩石中,并刻有让后人猜想的“缺字诗”。
  白石庵山
  白石庵山居于捷胜镇东坑村东北侧,山峰海拔约为250米,仅次于马岭山。山峰绵延数百里,高低起伏,怪石嶙峋,形势险要,是捷胜所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半山腰上有一座白石庵,建在一块天然的大石下,即石头为屋顶,十分奇观。庵内还有幽长的山洞,一直伸延到屈兰村,长达1公里多。据一同前往的当地文友说,他们小时候经常爬进山洞玩耍,后来大人们怕小孩在里面捣乱,就把洞口给封了。有据可证该庵乃是宋末时期的觉龙公主所建,原庵规模较小。至清代,该庵曾有修缮,并易名为“清凉寺”。后经长年的风雨侵蚀及“文革”期间人为的破坏,庵寺倒塌。至改革开放后方才重修,又复称“白石庵”,并在原有基础上予以扩建。
  据周万寿等人说史料有记载,觉龙公主原是宋帝之女,她生于宋末时期,是朝廷派驻东南沿海的戍边女将,这又可从东坑村民在白石庵前平台左侧挖掘的宝剑及马骨得到证实。觉龙公主在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八月,随文天祥转战海丰,经甲子、碣石、捷胜及船澳等沿海港屿时,她成了被派驻镇守捷胜的女将帅。翌年闰十二月二十日中午,元战张宏范部包围了海丰五坡岭,文天祥仓促应战被掳……随后,退守捷胜的文天祥余部曾与觉龙公主部联合当地居民在捷兰埔共抗元军,一年后,全军覆没。觉龙公主侥幸不死,但复国无望,遂与随从隐姓埋名,在白石庵山开山门建庵修行,法号“释兰”。现白石庵祀有她的牌位,尊为“释兰师”。
  白石庵环境清幽,特别是山洞相连,别有一番洞天,极具旅游观光开发的价值。进入白石庵路口,有一对石头形如龟、蛇,相对而立,十分神似、有趣。周遭亦是奇石遍布,有的形似一对鸳鸯,有的如一只大象,有的似一朵石莲,还有一对公婆石,堪称奇石园。拾级而上,登上半山腰,只见突出的四块大小不一的方形岩石叠砌在一起,构成一块奇异天然巨石,高约二十多米、宽约七八米,悬空而挂。上面阴刻横书“白石庵”三个大字,下面就是庵寺。偏殿左后侧还有一条地道通向猫洞,据说是抗战时期为红军所挖。该庵坐北向南,面向太平洋,东见龟龄岛,西邻龙潭瀑布,北可往黎明洞,可谓古迹景点遍布,实是个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而千百年来,白石庵作为帝女的隐迹,不但成为当地的名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历史事实,使白石庵披上了一层永不褪色的历史色彩。可以说,白石庵作为历史的遗迹,见证了南宋末代那一段悲怆的亡国史。
  龟龄岛
  龟龄岛距捷胜约二海里,面积0.24平方公里,周围有牛皮洲、赤腊、青屿、捞投屿等卫星岛散布,离国际航道12海里,是厦门、汕头至香港、广州航线的必经之地。整个岛屿因其形酷似一只海龟浮游于海面,故取名为龟龄岛。
  清末时期,龟龄岛是汕尾地区与港澳地区贸易交往的场所。该岛有天然的泊船区和香火鼎盛的妈祖庙宇,因而很早就有渔船为航,过往的商船均有到龟龄岛前海湾停靠集结,登拜妈祖的习惯。沿海平民也视龟龄岛为宝岛,而陆续登岛开设商铺、茶楼、酒馆、旅店和供水设施豪门绅士也上岛旅游小住;岛上有淡水井两个,供应来往船只的食用水,过往船只靠岛增给补养;陆地商贩往来贸易其鼎盛时期岛上渔民、商人达三千人左右。解放前岛上曾经常遭海匪抢劫,解放初期,海匪即被解放军消灭。政府在岛上设有粮食托销点、气象站和水产收购站,为岛上居民服务至1962年因备战原因才将岛上居民迁回大陆,故岛上建筑物和其他设施亦随之拆毁。现岛上除几年前重修的妈祖庙和住庙人员外,余者甚为荒凉。
  岛上神庙后面百米处的山坡上有白玉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的妈祖立形塑像。相传明代时期,沿海渔民出海捕鱼常遇风浪,几度葬身海底。为求出海捕鱼一帆风顺,鱼虾满仓而归。于是远道到福建湄洲岛迎请天后圣母香火,在岛上造庙立像,虔诚敬拜。自此后南海一旦风大浪高,人们即向妈祖祈祷,大海立即波浪不惊。又传说登岛之人如有不善之举,即受妈祖惩戒。因此,龟龄岛妈祖显灵的故事一直流传在沿海渔村,妈祖便成为沿海渔民赖以信托的精神支柱。
  该岛造形奇特,地貌丰富。次高峰花岗岩全部出表地露,由于有垂直和略有倾的水平节理发育,在南亚热带高温多雨气候下作球状风化,而形成不少巨石垒叠,形象逼真,十分有趣的地貌石景,主要有:南天门、羊回头、卧佛、米瓮石、蘑菇石、小鸟天堂等。岛屿四周波平浪静,岛礁棋布,海水湛蓝,风光旖旎,“龟岛安澜”——象征福寿吉祥,和谐平安。
  这里的海沙滩也极为发育,主要由细砂组成,松软洁白,滩坡平缓,是理想的海滩浴场。
  宝贵的是岛周边海域,水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海鱼、虾、蟹等等名优海鲜比比皆是,紫菜、赤菜、佛掌菜更是难得的珍肴。而当地出了名的大网鱼,鲜活生猛,令所有到这里品尝海鲜的人都赞口不绝,正如当地流传一句喝大网鱼汤赢过吊“氨基酸”的俗语,便很形象地说明了大网鱼的营养价值。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上一篇:陆丰清峰寺 下一篇:陆河瑞龙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