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豆干是广东省普宁市的汉族民俗小吃,特产之一。用大豆作主要原料,掺以薯粉、石膏、卤水制成的豆制品。
简介
出处
普宁首先制作豆干的是广东省燎原街道光南村人,早在明朝初期就学会制作豆干了。元朝末年,群雄四起,中原战乱。后来,陈友谅被朱元璋打败,其军师何野云(人称虱母仙),何野云懂科学,精通地理,流落于普宁一带,帮助普宁先祖们选地建房、造寨门、修坟墓。燎原镇光南陈氏二世祖妈北山许氏逝世后,适逢地师何野云流落于此,子孙们便请其为祖妈点地修墓,后遂择地于铁山砰硼地山上,名曰“美人献花”。因为主人家热情招待。有感于主人的盛情款待,很想再报答主人家。完工之后,何野云便神秘的问主人:“按贵乡的地理特点和祖坟的风水灵气,贵乡子孙将来定会官贵成群。未知你们想日出千官,还是三年一贵?”主人未经思索,随口答道:“当然是一日出千官为好。”何野云扳指一算,知是天机,惋惜万般地叹了叹气。于是,他根据本地的资源、水土特点,便教给光南村民制作豆干(潮音“干”与“官”音同)的技术,以圆“日出千官”之说。
传承
豆干制作成功后,便如雨后春笋在光南传承发展起来,不仅成为光南村几百年来的主要副业,并逐步传播到普宁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从普宁广泛流传至整个潮汕,乃至中国的许多地方及海外。光南豆干制作工艺是普宁光南人数百年的长项。如今,普宁豆干已成了光南豆干的代名词,有些村庄的制作技术已超过了光南村,大城镇乡村中卖豆干的小摊和小食店星罗棋布,不管谁品尝到豆干,特别是油炸豆干,都称赞说:油炸豆干,清中有香,补而不燥呀!
记载
人们对于未知事物,都要寻根究底,考其出处,问其来源。《幼学琼林》的《饮食》篇中说:“腐乃淮南所为。”据史书记载:“汉朝淮南王刘安始磨豆为乳脂,名曰豆腐。”美誉普宁小食珍品的普宁豆干,是用大豆、薯粉、石膏、卤水、清水等原料制成。其制作工艺流程是磨浆、除渣、煮浆、配膏、试粉、参膏粉、拌和定卤、包块、压块、煮熟。制作普宁豆干的最大特点是要有适宜的水质。鉴别豆干的优劣,要看其是否外皮柔韧、内肉嫩滑。现在普宁人烹调豆干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为煎,即是把豆干切成小块,在鼎中煎之后,渗入韭菜,是普宁农家俗菜和名菜。第二种为焗,即把豆干切成小块之后,加上少量清水,再加上用油炸过的少许鱼脯、几段蒜白,焗成后是清香可口的下酒好菜。第三种称为油炸豆干,即把成块豆干放入油鼎中,炸到皮呈赤色便可捞起来切成小块,吃时把它蘸上用生蒜头、韭菜盐水或加上辣椒的卤咸汁,便成为滋味独特的普宁名菜。普宁油炸豆干以其皮酥脆、肉嫩滑、味香清爽口、多食常食而不厌等特殊风味而驰名,普宁在外工作的不少社会贤达,每次回乡都要饱餐一顿油炸豆干。原在暨南大学任职的杜桐同志有一次带省教育厅工作组到普宁检查工作,特意带同行者到流沙小食店吃油炸豆干。
享有盛誉
普宁豆干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国外也是名菜。如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新加坡等地都有普宁华侨经营豆干生意。1986年10月,普宁鱼新村侨胞叶智坤先生,从加拿大回国探亲时,特地请家乡会制作豆干的人,教他制作豆干的整套技术。原来他准备回加拿大后要经营制作豆干的生意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