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公祠,位于潮州市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双旌石”下,隔江与广济门城楼相望。原韩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后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迁于现址,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韩文公祠内石柱镌刻对联,四壁环列历代碑刻40面,是研究潮州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祠前原有一株参天橡木(今已被高大的木棉树替代),相传为韩愈所植,故有潮州八景之一“韩祠橡木”。2006年,韩文公祠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韩文公祠景区升格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潮州通判陈尧佐于金山麓夫子庙正室东厢辟建“韩吏部祠”。元佑五年(1090),潮州知州王涤将韩祠迁至城南七里,苏轼受其所托撰写了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常游于笔架山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建于此,遂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调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 自元代以后,韩文公祠曾经多次毁废,又多次维修或重建。清代最后一次大修,在光绪十三年(1887)。现在韩文公祠的主体建筑,大致还保留着当时的形态。 1984年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潮州时,为韩祠题写“韩文公祠”四字。同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拨款对韩祠进行全面修缮。韩文公祠修缮后,潮州市政府对韩祠景区做了具体规划。1998年,韩祠景区开始全面整治,对祠前建筑物进行拆迁改造,建停车场、绿化带、雕塑、碑林等;同时拓宽东兴路,建成旅游商品街。
建筑概况 韩文公祠倚山临水,古朴清幽,庄重肃穆。祠面宽18.7米,进深31.8米,分前、后两进,后进比首进高2.5米。正殿中央立韩愈塑像,两旁塑侍从张千、李万。祠内梁间遍挂名家题写匾额,石柱镌刻对联,沿壁环列历代碑刻40面,记载着韩祠的历史和韩愈治潮功绩以及颂扬韩祠的诗文。较著名的有明代的《增修韩祠之记》、《功不在禹下》碑刻和清代篆刻《传道起文》、重刻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等,还有多位现代名人书写的牌匾。 韩祠景区现占地134.64亩,建筑群总面积超11868平方米。主祠于1984年修复后,景区又相继兴建了“韩文公祠”石牌坊、“天南碑胜”名家书法长廊、允元亭、侍郎阁、天水园、“溅玉沁芳”景观、石雕壁画长廊、韩愈勤政廉政展览馆、橡木园等多个配套景点,集亭台楼阁、青山碧涧于一体,景观错落有致、层次井然,为粤东一处文化底蕴深厚且品位优雅的旅游胜地,也是海内外游客抵潮的必游之地。
文化价值 唐元和十四年(819),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任潮州刺史。在潮八月,韩愈自出俸禄重建久废的州学,选拔当地进士赵德主持教育事业,注重农业生产,关心民众生活,举行驱鳄活动。自此潮州社会进一步发展,文风蔚起,英才辈出,赢得了“海滨邹鲁”的美誉。在韩祠正殿左侧有碑刻“功不在禹下”,这句话本出自韩愈的文章。在古代神权、皇权的双重压抑下,他认为治人的思想比治水还艰难,用此称赞孟子传播儒家思想的功绩不比大禹治水低,后人反过来引用他的话来赞颂他。 韩愈治潮的事迹被历代官吏视为施行“德政”的楷模,也为民众所缅怀传颂,故而“潮州山水喜姓韩”。据地方史书记载,自韩愈离开潮州之后的千余年来,潮州的山水纷纷易姓为韩,如韩江在古代因滩石险恶,且有鳄鱼出没伤害人畜,故称为“恶溪”、“鳄溪”,“自韩公过化之后,江故名恶溪,改曰韩江。”“韩山,在城东,即文笔山……又名双旌。唐韩愈尝览其上,邦人思之,名曰韩山。”以八月之治而令江山易其姓,足见韩愈在潮人心中崇高的地位。如今,粤东地区尚流传、保存着很多有关韩愈的传说和胜迹文物。
【景区门票】20元 【旅游线路】 公交线路:乘坐潮州10路公共汽车「韩文公祠」站下车。 客运班车:「潮安-凤凰」专线或「潮安-文祠」专线,「韩文公祠」站下车。 自驾游线路:G15沈海高速-S335省道-意东三路-凤东路-东兴北路-韩文公祠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