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的起源和发展 -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08 08:52:38   浏览次数:609

  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是用潮汕方言演唱,在丑生(角色)有突出表现的地方戏曲,在明朝开始形成后,流行于广东潮汕、闽南等地,并随潮汕人传播到港澳台、上海,以及海外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与欧美地区,是中国对外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之一。潮剧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属元明南戏的一支,时称为潮腔、潮调、泉潮雅调,为明代南戏五大声腔之一。明朝嘉靖丙寅年(1566年)刊本《荔镜记》,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一个运用“泉潮腔”演唱的演出剧本。它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潮剧

  唐朝

  陈政与陈元光父子部队将中原音乐、百戏传入泉州、潮州、漳州。我们可以把开漳圣王陈元光在此治理期间所实施的“乐武治化”政策,看作是唐代歌舞、唐大曲进入这块区域的主要证据。

  宋朝

  陈寅恪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潮州早在唐代已经发展为岭南大郡了,宋朝对外联系频繁以及经济繁荣,“岸海介闽,舶通瓯吴及诸蕃国,人物辐集,而又地平土沃,饶鱼盐,以故殷给甲邻郡”。教育方面上,“一州两书院,他郡所无”。音乐文化昌盛,“潮之大成乐……他郡所无者。”而民间自发的文化活动也是很活跃,但历代朝廷官府常以各种名义对其加以干涉,乃至明文禁止。但我们却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戏曲在当时潮州的发展情况。宋代朱熹任职于与潮州通俗同文的漳州时,曾在《劝渝榜》要求:约束城乡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敛掠钱物,装弄傀儡”。其门徒漳州人陈淳(1153-1217年)在其《上傅寺丞论淫戏》提到:“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淫戏,号‘乞冬’。群不逞少年,遂结集浮浪无赖数十辈,共相唱率,号曰‘戏头’。逐家聚敛钱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可见当时潮漳地区,演戏蔚然成风,而南戏也已经传到了泉州。

  明朝

  潮剧在明代嘉靖之前就开始形成。嘉靖十四年(1535年)《广东通志》载:“潮属多以乡音搬演戏文”,而嘉靖丙寅年(1566年)用潮汕方言写的戏本《荔镜记》,都可以说明用潮汕方言演出的戏已占主要地位。潮剧在明代称潮腔、潮调、泉潮腔、泉潮雅调,一名潮音戏,也名白字戏。白字是相对于正字而言,戏谚有:“正字母生白字仔”,是指用潮汕话演唱的地方戏,是从中州声韵(官话)演唱的正字戏(即正音戏)吸收弋阳腔、地方民间小戏以及小调演变而来,是属于南戏在潮汕方言区逐渐衍变的地方化戏曲。在潮安县凤塘出土的宣德七年(1432年)南戏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就是一个正字本渗杂一些潮汕方言。

  清朝

  从清人的笔记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潮剧在清朝盛行的情况。康熙年间潮州“迎神赛会,一年且居其半。梨园婆婆,无日无之”。“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而到了同治年间左右,“潮剧所演传奇,多习南音而操土风,名本地班。观者昼夜忘倦。若唱昆腔,人人厌听,则散去”。可以看出当时在潮州当地人观戏的爱好跟盛况。而到了光绪末年,由于时任潮州总兵的地方权势人物方耀亲属多喜潮剧,在他们的影响下,潮剧的繁荣则到了顶峰时期,时潮州戏班多达200余班。

  抗日战争时期

  潮剧处于衰落阶段,原先多个班社,到此时寥寥无几。

潮剧进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文艺得到重视,潮剧又得以复兴。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五十到六十年代的黄金年代,各地专业与业余的潮剧团发展到近200个,出现广受好评的第一代“五朵金花”,并先后2次进京演出,受到各方好评如潮。

潮剧五朵金花

  “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剧团全被解散,直至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才得到恢复。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新娱乐方式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潮剧同其他中国传统戏曲一样,在艰难中前进,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编辑:admin)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上一篇:陆丰清峰寺 下一篇:潮汕民间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