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与潮州歌册 -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08 08:52:40   浏览次数:860

  潮剧潮州歌册都是以潮汕方言演唱、说唱的地方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流布于粤东地区、福建南部、台湾、香港、海南岛、雷州半岛,以及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国讲潮汕话的华侨、华裔居住地区,并随着华侨、华裔的足迹,传播到欧洲、美洲、澳洲一些国家和地区。

  潮剧和潮州歌册的内容同有历史故事、公案故事、才子佳人故事、官迫民反的故事、地方民间故事等,故事情节曲折动人。

  潮州歌册的传统本子,如《秦雪梅》、《双鹦鹉》、《刘龙图》等三百余部,多为清末民国时期潮州李万利、吴生记、吴瑞文堂等商号的木板印刷。说唱朗朗上口,深为潮汕人所喜爱,普及农妇渔妪,绣花织网时吟诵不辍,故而一直诵唱至今。

  鉴于斯,从清代至今,不少潮剧团(班)的艺人,饶有兴趣地将潮州歌册的传统本子改编为潮剧剧本,搬上潮剧舞台。尤其是民国时期至新中国初期的潮剧六大班(正顺、源正、三正、怡梨、玉梨、赛宝)中,三正班的名编剧谢吟先生,怡梨班的名编剧孙延章先生等纷纷从潮州歌册的传统本子改编出大型古装潮剧和锦出戏,如《刘明珠》、《鹦哥对唱》、《五凤朝阳》、《刘备招亲》等剧作。这不仅充实了潮剧剧目,而且到海内外演出受到潮剧观众的青睐,好评如潮,历演不衰,居多成为保留剧目、传统剧目,使潮剧这朵南国之花显得更绚丽多姿、异彩纷呈。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大型古装潮剧《陈北科上京》、《翁万达平南》,也是以潮州歌册为脚本写成的。搬上潮剧舞台之后,也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潮汕各地的诗人、作家,诸如陈觅、李昌松、李作辉先生,萧菲女士等,纷纷挥毫将潮剧和全国各地名剧改编为新潮州歌册,在潮汕各地的《汕头日报》、《工农兵》等报刊上发表,其时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白毛女》、《红灯记》、《红珊瑚》等20多部。这些新歌册与传统歌册一样,具有故事曲折新奇、语言通俗生动、音韵和谐顺口、诵唱起来吸引听众等特点。这些新歌册进入寻常百姓家,众多城乡中老年妇女非常喜爱,三五成群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说唱,唱者听者皆津津有味,其乐融融。

(编辑:admin)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上一篇:陆丰清峰寺 下一篇:潮乐——源于中原古乐的优质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