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抽纱业的历史发展 -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23 08:51:11   浏览次数:417

  潮绣潮汕工艺美术园地里的一朵奇葩,它分为刺绣和抽纱。传统的潮绣在潮汕民间很普遍,旧时但凡女子都应具备这一功课,也称女红。抽纱则是从西洋传入的在纺织物上进行抽纱勾结多种花饰图案的工艺品。自清光绪年间由海外传教士传入之后,抽纱业逐步发展起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汕头埠(汕头市前身)被定为对外通商口岸。英、法、日等外国人相继来汕头开抽纱洋行,潮汕人也随之经营起抽纱生意。

  汕头经营抽纱的老铺号有集盛、永阳、腾发;鸥汀有茂记、道记等抽纱行。在潮汕沦陷时期,战乱频仍,天灾人祸,十年三收,侨批断绝,抽纱这一行业的收入,解救了千万人口的饥寒交迫。

  解放后,当地政府搞合作经济,公私合营创办集体工副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1956年2月,澄海县人民政府派员到鸥汀组建鸥汀抽纱加工业部,后更名为下蓬抽纱加工部。将东墩的腾发,鸥汀的茂记,西畔的道记等私营抽纱户进行公私合营,成为国家抽纱企业。公社化体制下放时,下蓬抽纱加工部属下蓬公社企业。1960年收归国营,属澄海县企业。1960年至1962年属汕头市郊区抽纱办事处,后归属汕头抽纱公司直属单位。其业务管辖范围有:下蓬、金砂、庵埠(后划归潮安)等抽纱站。

汕头抽纱

  汕头抽纱业历史最旺为1981年。那时下蓬抽纱加工部年加工手巾160多万打(每打12条),茶几巾、台布类15万打,产值达1000多万元。其中女工加工值和计划值四超历史的兴旺局面。1988年创收外汇100万美元,被汕头抽纱公司授予“创汇先进单位”。

  上世纪70年代,仅鸥上村平均每个家庭创加工值100多元。其中有一农户,一家5个女工,月收入175元,除了70%约120元到生产队记工分外,还有50多元作家用,这在当时的副业收入是很可观的。潮汕抽纱加工不断发展,成为汕头的拳头产品,是当时汕头出口的创汇行业和许多居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由于毛织、服装等来料加工业迅速发展,抽纱加工因之逐年萎缩,抽纱市场逐年疲软。1997年10月,随着下蓬抽纱加工部及下蓬抽纱站相继歇业,汕头抽纱也退出了龙湖区的经济社会领域。

(编辑:admin)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上一篇:陆丰清峰寺 下一篇:花边抽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