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绣即潮州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粤绣”的主要流派,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刺绣珍品,其中很多珍品为国家所收藏。近几年艺术品市场上的潮绣精品数量有限,而市场价格又不算太高,专家认为其收藏价值会不断攀升,因此现在是投资潮绣珍品的好时机。
潮州人将潮绣与现代服装生产结合起来,让传统工艺实现现代化改造和产业升级换代。潮州市政府也致力于引导潮绣这一古老艺术在新生的婚纱晚礼服产业上重新焕发生命力,擦亮“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的名片。
潮绣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主要流派,传承发展了数百年,具有古老传统和地方特色,绣艺精美细致,构图均衡饱满,画面物象浮凸似雕,色彩富丽堂皇。
揭阳抽纱,以抽通、拼接、工艺精巧而闻名遐迩,新花窗工种尤具特色。抽纱女工在素巾上剪布镂空,用丝线在镂空处绣上花瓣、花蕊、叶脉,清秀纤巧,高洁素雅,谓之“白花法丝手巾”,这种工艺品深受海内外客户的欢迎。
抽纱是从西洋传入的在纺织物上进行抽纱勾结多种花饰图案的工艺品。自清光绪年间由海外传教士传入之后,抽纱业逐步发展起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汕头埠(汕头市前身)被定为对外通商口岸。英、法、日等外国人相继来汕头开抽纱洋行,潮汕人也随之经营起抽纱生意。
潮彩是清末潮州彩瓷运用新彩颜料,结合传统釉上彩绘艺术并运用国画技法,吸收潮州民间姐妹工艺,从而形成的独特地方风格的彩绘流派之一。潮彩特点是色彩鲜丽,构图饱满,层次鲜明,优美生动,格调高雅。
潮州作为“中国瓷都”,陶瓷工艺制作的历史悠久,其中心产区宋代时就在潮州城四周,而如今,全市也有相当大规模的陶瓷生产。
灯笼早已淡出照明灯具的行列,基本上成为观赏品而已。灯笼在潮汕地区的功能却不仅是照明和观赏这两项,还有另外两项内容:①祈福的用具;②门户的标志。至今,观赏、祈福、门户标志三项功能仍然存在。
潮汕花灯是我国民间花灯艺术的一大流派,历史悠久,巧夺天工。清宣统二年(1910),潮汕花灯《红楼梦》、《白孟玉》参加南京全国工艺赛会获奖,并曾赴新加坡及伦敦展览,享誉一时。
潮州彩瓷简称“潮彩”,工艺历史悠久。唐宋时期潮州就有陶瓷生产,可谓“有瓷即有彩”。潮州彩瓷通过千百年来艺人的不断推陈出新,演变并世代相传至今。潮彩已形成了具有岭南文化独特风格的陶瓷釉上新彩绘品种,体系完整,名师巧匠辈出;工艺精湛,佳作精品无数,饮誉海
抽纱,作为刺绣的一种,亦称“花边”。相传抽纱起源于意大利、法国和葡萄牙等国,是在中古世纪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抽纱工艺是用细纱编结或亚麻布、棉布等材料,根据图案设计将花纹部分的经线或纬线抽去,然后加以连缀,形成透空的装饰花纹
潮汕木雕,即潮州木雕,是潮汕地区雕刻艺术中重要的一宗。由于木雕作品工艺精湛、玲珑剔透、金碧生辉、富丽堂皇,因而深受东南亚地区的众多华裔所喜爱,其精美的艺术魅力名扬世界。
潮汕花灯应是我国民间花灯艺术的一部分。其分类总体上与别的地方花灯基本相同,但它自身的乡土特点和风格特色使潮汕花灯的分类又有别于云南独山花灯等地方花灯,自成体系。
潮汕花灯的制作工艺比较繁复。不同品种的花灯,其用材、制作过程均有差异。但从共性方面概括起来,其制作过程一般包括构思、扎胚、装裱、装饰、组装几个环节。
潮汕花灯蕴含了许多力学、热学等原理。所以,很难把潮汕花灯归入哪一门艺术之中,只能把它界定为综合了多方面艺术的,又具有自身制作特色的一门民间艺术。
由于旧时灯笼在潮汕地区使用普遍,便有写灯笼这一行业。写灯笼者要精通文墨,书法过得去,还要懂得各姓氏灯号。所谓灯号就是各姓氏创姓之初的封地地名,或是皇帝对其先人所封赠的官衔,或是对其德行美誉的褒扬。
金漆木雕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潮汕金漆木雕与浙江东阳木雕为中国两大木雕体系。金漆木雕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多用樟木为料,素以多层镂空、金碧辉煌、夸张装饰的风格著称,通常作为建筑物、家具及神器的装饰或构件。
作为中国三大木雕流派之一的潮汕金漆木雕,是选取优质樟木为原材料,全流程采用手工精制,然后在完整的作品上沐漆贴金箔(其黄金含量达96%以上)的传统手工艺品。
潮汕地区至今保留着大量的唐代石雕工艺作品,由此可知,潮汕石雕与潮汕木雕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潮汕石雕主要为建筑业制作构件。潮汕木雕的材料一般采用普通木材。雕刻建筑构件的,大都采用杉木,室内摆件的作品多采用樟木。
潮州市从熙公祠的石雕,是潮汕地区清代石雕中顶极的艺术精品,有140多年的历史,在潮汕地区是很少见到的。从熙公祠为华侨陈旭年所建,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竣工于清光绪九年(1884),历时14年,耗资26万银元,该祠以其高超石雕艺术而驰名中外。
清代以来,潮汕宗祠建筑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潮汕城乡各地。作为潮汕古建筑装饰文化的组成部分,石雕装饰工艺也随之步入鼎盛时期。清代的潮汕祠堂石雕工艺精湛,特色鲜明,形象生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一份颇具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
潮州陶瓷工艺源远流长,惟妙惟肖的陶瓷工艺品体现了中国陶工聪明的智慧和所耗费的心血,令人不禁慨叹它是如何诞生的。下面介绍陶瓷制作过程中的五个主要步骤(取土、成形、上釉、装饰、烧制),来说明潮州陶瓷工艺制作之精巧。
潮州是中国瓷都,也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陶瓷产区。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潮州人就利用当地的瓷土生产出各类精美的陶瓷器皿。潮州陶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和吸纳具有潮州文化特色的泥塑、木雕、潮绣等民间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
潮州瓷器彩绘与潮彩,有着不同的含义。前者指任何工种、颜料用于各类瓷器的装饰的称谓;后者是清末运用新彩颜料,在传统釉上彩绘艺术而成独特地方风格的通称。
潮汕抽纱源于历史悠久的潮绣,而潮绣与广绣又合称为粤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老一辈的潮汕人统称潮绣品为顾绣品,而顾绣品则出自明代顾名世之手,可见潮绣确有其悠久历史。同时,从潮州北郊明代古墓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的刺绣品,已具相当工艺水平。
潮汕抽纱源于潮绣,又名抽绣,俗称白纱。江浙一带称为花边,北京称为挑补绣。抽纱一词,是从英文drawnwork转译过来的,指根据图案设计,用小剪刀在布料上将花纹部分的经纱和纬纱挑断抽出,然后在剩下的稀疏经纬纱上用绣线加以连缀,呈现透空花纹图案而制成的手工艺品。
潮汕嵌瓷,是潮汕地区著名的传统手工艺,俗称贴饶、扣饶、聚饶,在台湾则称“剪黏”。主要材料是选用各种颜色的精薄瓷器剪取成所要表现对象的瓷片,也称“饶”片。嵌瓷与木雕、石雕并称潮汕三大建筑装饰艺术,起初的嵌瓷主要用在祠堂、庙宇及民居“四点金”、“下山虎”
回顾汕头抽纱百年历史,有两位人物不可遗漏,一位叫林赛玉,一个是林佳合。两人一工一商,均对汕头抽纱迅速向全世界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作用。
潮绣发源并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与我国苏、湘、蜀、粤四大名绣比较,都显出自己技艺精湛的特点,故而它提高了潮汕的知名度。潮州刺绣艺术作为传统的潮汕手工艺,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实用装饰品上。
在潮州工艺美术门类中,民间从事刺绣专业人员超过10万人(不包括抽纱工人),且新品种层出不穷的,首推潮绣。潮绣历史悠久,源于何时,说法不一。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始于唐宋,有的专家则以未能直接找到史料记载而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