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抽纱的历史 -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10 08:58:16   浏览次数:218

  潮汕抽纱源于历史悠久的潮绣,而潮绣与广绣又合称为粤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老一辈的潮汕人统称潮绣品为顾绣品,而顾绣品则出自明代顾名世之手,可见潮绣确有其悠久历史。同时,从潮州北郊明代古墓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的刺绣品,已具相当工艺水平。清《潮州府志》有这样记载:“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凡女子十一、二龄,其母即预嫁衣,故织维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可见潮绣在明、清时已极普遍,清末时,潮州还出现过二十四名声誉卓著的“绣花状元。”

  有关资料介绍,大约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一个叫纳胡德的女传教士,传教之余,发现潮绣的优美精巧针法,深为赞赏。于是,她从国外带来一批抽纱图案和样品,然后用潮州出产的夏布交给她所联系的群众加工,绣出来的产品优雅精细,绚丽多姿,比之西方粗糙针法,实有天壤之别。纳胡德把这批中西结合的新产品带到国外销售,竟被抢购一空。从此,纳胡德便在汕头招集一些妇女学习抽纱。其后又有一叫耶德大摩的传教士,在礐石传教时,他妻子见抽纱有利可图,便也在礐石传授这门工艺。这便是潮汕抽纱的最初起源。

  由于潮绣的历史悠久,工艺精细,风格独特,受到西方人士的欢迎。因而洋人相继在汕开办洋行,经营抽纱业。同时,一些留学英美的潮汕教徒,归国之后也集资做起抽纱生意。

  抽纱自从在潮汕地区兴起之后,随着汕头半殖民地的畸型,潮汕抽纱得以迅速发展。潮州垫绣的独特艺术和新颖风格,受到喜爱新奇的西方人士的欣赏,因而外商、华资如雨后春笋,纷纷在汕设置洋行及各种抽纱工厂。潮汕抽纱在1912-1914年、1936-1941年出现二度兴旺局面。是时,“洋行”、“公司”在汕头遍地林立,抽纱工人遍布崎碌地区,盛极一时。但是,正当潮汕抽纱兴旺发展之际,先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使西方经济受到破坏,销路日衰而停滞下来。第二次全盛时,在华资与洋行的竟争中,大鱼吃小鱼,不少华资公司因资金不足而受到洋行的控制,抽纱工人收入微薄,不足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不少人不愿再干这“手皮钱银”工作。最后由于1941年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海运航线被阻,货件无从出运,潮汕抽纱濒于中断。

  1945年潮汕光复,潮汕抽纱商行相继复业,外商相继来汕头市区复业或再注资金扩大经营,其时复业和新开业抽纱商号共49家,民国三十六年(1947)增加至75家,其中新增有佐士顿、美最时、适时、仁德等洋商抽纱行。本地华商开办的潮州、潮汕、沙合仁、仁荣、荣燊、冠亚花边、锦绣、汕头花边等公司、商行也相继开工复业。有资料表明:至1945年末,汕头登记在册的抽纱华资并加入汕头市抽纱行业公会组织的商号已达到122家,尚有数量不少的小商号和加工场并未加入行业公会组织,估计光复后的汕头华资抽纱企业和商号不少于200家。

  至潮汕解放前夕,汕头抽纱原料供应基本正常,营业机构健全,抽纱从业人员平稳地跨入新社会。

(编辑:admin)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上一篇:陆丰清峰寺 下一篇:潮汕抽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