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陶瓷工艺源远流长,惟妙惟肖的陶瓷工艺品体现了中国陶工聪明的智慧和所耗费的心血,令人不禁慨叹它是如何诞生的。下面介绍陶瓷制作过程中的五个主要步骤(取土、成形、上釉、装饰、烧制),来说明潮州陶瓷工艺制作之精巧。 取土与练土:陶瓷产品的良窳首先被黏土的好坏所决定,是否有优质的原料土源,也是烧制陶瓷的先决条件。过去探土时,完全凭师傅的经验,以可塑性的大小作为土质高低的标准。可使用探土铲,探土时,将弧形的铲口左旋转,就可挖出不同层次的黏土。有时采集到的土石质成分较多,需要先压磨成粉状。这种质地坚硬的山土,以苗栗地区最著名,于是苗栗人很早就用黄牛拉着巨大的石轮,将晒干的土碾磨成粉。采集碾后的土料,需存放一段时间产生陈腐作用,增加土的黏性与可塑性。接着进行练土,由练土工人或牛只,用脚在土上不断踩踏,使黏度均匀。练土的最后阶段,仍得借助人工用双手再度揉练,同时把土中的杂质与粗粒拣除,才能得到土质纯净、软硬适中、轫性充足的土,而完成全部的练土的过程。 手工成形:陶土练制完成后,开始要将土捏塑成形,传统上分为手工成形与机械两大技术。手工成形法最常见的是土条盘筑法和辘轳成形法,主要是将练好的土搓成长条,再层层盘绕筑出所需的形状,这种又称为“手做”的方法,过去常用来做水缸、金斗瓮、酒瓮等较大型的容器。辘辘轳又称为“陶车”或“快轮”。辘轳拉坯成形法是利用辘轳旋转时的力量,以手拉出均匀的坯形,主要用于圆形产品的制作,如碗盘、陶瓮、陶钵和水缸等。 陶瓷彩衣:“釉”是覆盖在陶瓷坯体表面,一层薄坚固的玻璃质,有保护和美化的作用,也是陶瓷的重要特色之一。不管任何陶器,最常用的装饰法是上釉,釉药使坯体光泽,而且容易清洗,早期最常用的釉药是透明铅釉和灰釉。日治时期引进新的釉药,使台湾陶瓷的釉色增加不少。上釉时,不同铀药的成分及上釉的方法,对成品的色彩或纹路效果影响最大。如何选择,调配不同的釉药侔上釉法,来配合成品所需的效果,是一门很复杂很专业,也充满科学性的学问。陶瓷工作者在这条路上,不断摸索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釉彩效果。 陶瓷美化:坯体完成后,为增加美感,通常在土胎表面做一些装饰。陶瓷表面的装饰美化工作,除了可以上釉外,还有土胎本身的刻画、彩绘(通常是以毛笔沾上颜料,在坯体上描绘图案,早期以“釉上彩”及“釉下彩”两种作为代表)等装饰技巧。特别是陶器,因坯土杂质多,含铁量高,坯体颜色较深,不易表现出釉色,所以传统的陶器,经常以印花、刻花、贴花、镂空等技法来装饰。而坯土含铁量较少、坯体较白的石陶器及瓷器则运用釉下彩。 陶瓷烧制:蛇窑是象征陶瓷最主要的元素之一。烧制陶器的最后,也最关键的阶段是将成品放入窑炉中,用高温烧成。台湾早期所使用的窑大致有包仔窑、蛇窑、四角窑、目仔窑等,无论其外形如何,基本上窑炉的构造分为燃烧室、窑室和烟囟三部分。蛇窑一般依山坡建筑,窑头低,窑尾高,外形是长条圆管型,有的可长达一百多公尺,远望像一条巨蛇或龙,所以又称为“龙窑”。燃烧室是蛇窑的最前端,又称为窑头,燃料放在此处燃烧,供应窑炉热源。燃烧室的前方有三个垂直排列的方形洞口,最上方的口是通风口,中间是投柴口,最下面的是积炭坑,燃烧后的灰烬会在这儿堆积。蛇窑的窑室没有间隔,一长条宛如隧道。在窑室外面,可以看到“土埆砖”搭的土台,从窑头开始配合窑身的坡度而上,直到窑尾。土台的作用,在减少窑炉的热气散失,避免窑炉因热涨冷缩而损坏。窑室两侧还有一排侧面的投薪口,俗称“窗仔口”,是蛇窑的特殊设计,提供烧窑第二阶段的燃料,可使窑头的温度延伸到窑色,蛇窑因此可以一次烧制大量的东西,且节省燃料。蛇窑一般都盖在斜坡上,窑身本身就有抽气的效果,所以烟囟不必太高,矮矮胖胖的烟囟也是蛇窑的特色。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