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 -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3-18 10:22:31   浏览次数:813


生卒年不详
潮汕唐宋八贤之一



  赵德,生卒年未可考。号天水先生,海阳人,祖籍广东潮安。元和十四年(819年)潮州刺史韩愈抵任,知州学停辨已久,致百余年来无士人赴京考取功名。于是,韩愈除请他为海阳县尉掌管军事之外,还请他主持州学,以督学风。韩愈离任后,赵德将平日所录韩愈的文章,共计75篇,整理编成《昌黎文录》。后来潮人将赵德附祀于韩文公祠中。

  人物简介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几被处死,幸裴度、崔群出面求情,稍息帝怒,遂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八月(实为七月)居潮万古名”,短短的时间里,的确做了不少好事,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则是振兴州学,促进潮州一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这一实绩,完全是得力于他任用了当地贤士赵德出来主持州学大事。赵德也因而被列为潮州唐宋八贤之首。

  赵德,号天水先生,海阳(今潮安)人。生卒年未可考。或推断为天宝年间出世,或估计是大历年间诞生。其科名,更是历代众说纷纭,苏轼在《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上首先称他为进士。

  《海阳县志》更明确地说是大历十三年进土,比韩愈还要早登第14年。但韩愈在《潮州请置乡校牒》中却称赵德为秀才。据考,开元二十四年虽复开秀才科,但30年一直无及第者,从而废绝。秀才应是有学问的士子的通称。

  韩愈说得很明白:“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数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或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刺史县令不躬为之师,里闾后生,无所学从尔!”这就是说,潮州由于州学荒废多时,致令100多年来没有人被推荐入京应试,考取进士或明经,贡献于朝廷。官吏不教,后生不学,不劝忠孝,不懂礼乐。看来,赵德曾经进士及第之说,似不太可信。清代李勋已持否定态度,近人否定者也颇多。

  但不管如何,赵德是个有学识,有修养,有才干的俊彦,是个受过儒家正统教育的饱学之士,这却是对其科名持不同结论者的共同看法。当年,韩愈就已对他十分赏识,称道他沉雅专静,通识儒家经典,有文章著述,还熟知先王之道,排斥异端,尊宗孔子,完全可以当一地名师。为此,毅然举荐他代理海阳县尉,任州衙推官,专门主持潮州学政,以督导生徒,以兴和乐孝悌之风。

  如前所述,韩愈刺潮之功,首推倡学。但其治潮仅7个月,不可能彻底履行兴学大计,赵德之不愿随同此行,除有其隐者之托辞外,应不排除欲将乡校进一步办好,以报韩愈知遇之恩,完韩愈未竟之业,继续倡儒宗孔,陶范潮风。

  这正是韩愈的倡学之所以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的原因所在。作为宰相级官员的常衮,早于韩愈整整40年,兴学课士于潮,其功不可谓不大,但论及者少,原因就在于缺少赵德这样的得力助手,成效自然也不及韩愈。

  正由于赵德积极实践兴学立教,使此后守潮良吏,纷纷以为榜样,于是潮州各地,“庠序大兴,教养日盛”。苏轼所谓“公命进土赵德为之师。白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虽是在赞美韩愈倡学之功,但却显然反映出赵德主持学政,恢复乡校,振兴州学的业绩。

  林熙春说得好:韩愈载道而南,起用赵德为师,是“一时偶合,倾动千载”。潮人为表示对赵德兴学立教的感戴,从宋代到清代,从官学到私学,多为其配祀韩庙,以至于为其单独立祠。

  由于韩愈的信任,赵德还得以饱读韩愈的文章,并收录了75篇,编成六卷集《昌黎文录》。这是韩文被编辑成集的第一部。

  赵德还为其撰写了《昌黎文集序》。在这篇序言中,他称誉韩愈是“圣人之徒”,“所履之道”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扬雄所授受,佛道异端之言是不能干扰其思想,进入其文章的。并推崇备至地说,“其文高出,与古之遗文不相上下”,“以是光于今,大于后,金石憔铄,斯文灿然,德行道学,又庶几乎古”,所以在茅屋中,“手持目览,饥食渴饮,沛然满饱”。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上一篇:陆丰清峰寺 下一篇: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