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68-1157年
潮汕唐宋八贤之一
张夔,字致尧,海阳县龙眼城(今汕头市澄海区十五乡)。为潮汕唐宋八贤之一。宋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授茂名知县。有富豪犯法,行贿县吏,请为暗中保护,张夔因将富豪和属吏一并法办。因为张夔的廉明守公,各级上司都推他为南方官员中「清介第一人」。升廉州通判。在任曾劝释群盗,使其投械,自行解散。廉州地产沉香和金矿,历任官员多把这些作为自己离任的囊中物,张夔则纤毫无取。升新州知州。到任大兴水利,曾修筑陂塘蓄水,灌溉民田千馀顷,百姓称其所筑的陂为「张侯陂」。高宗曾将其姓名写在屏风上,说「南有张夔,北有周昕」。所著有《禄隐集》。
张夔(1068—1157),字伯岸,号致尧,生于海阳县龙眼城(因韩江堤上种龙眼树而得名,后改为隆城,今属澄海区的十五乡镇)。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进士,出任茂名知县。后张夔升任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知州。
个人简介
张夔(1068年-1157年),字柏举,号致尧。
宋代广东潮州府海阳县隆眼城都(今属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人,唐宋潮州八贤之一。宋政和八年(1118年)擢进士。
为政廉明,宋高宗赐玺书“南有张夔,北有周昕”。历任茂名令、廉州判官、知新州等。
著有《禄隐集》,今已佚。文章散录于《阮通志·艺文略》,《海阳县志·艺文略》,《潮州志·艺文略》。
诗作《和送举人》,现存《永乐大典》潮字号53415册中,《潮州宋诗三百首》中也有其作品。
史书记载
《潮州府志》载:张夔,饶平人,宋政和八年登进士,宰茂名,却豪户贿,黔贼黩吏,有廉名,宋高宗特赐玺书奖谕。擢判廉州,廉产沉香、生金,官此者皆囊括以归,夔一毫无取。又能化谕群盗,令投戈自散。迁知新州,首兴学校,捐俸梓五经,以颂民间子弟。筑陂潴水灌田千余顷,民称张侯陂。前后皆以清节著,高宗曾书其名于屏:“南有张夔,北有周昕,朕无忧矣!”
《高州府志》:张夔,政和中,令茂名。辨民冤狱,太守疑焉。夔投告身而去,太守悟而留之。夔持己清严,秋毫无取……
《广东府志》中《七贤录》记载:张夔,以文学名者也,七步能诗,日记圣贤千万言,冠婚丧祭一体文公之家礼。“动作语默,不违圣贤之规”,与赵德、林巽、许申、卢桐、刘允、王大宝等称为唐宋潮州七贤。
张夔故里
宋朝张夔是潮汕前八贤之一,家住海阳县龙眼城乡,即现今澄海莲华镇隆城乡,毗邻莲花山。莲花山南面的丘陵地带远观似龙形,莲华镇境内的龙舌、龙须等地名,隆城乡恰好处于龙的眼睛部位,故称“龙眼城乡”。历史上龙眼城长期归属饶平管辖,为区别于黄岗龙眼城乡,解放前凡是侨批、邮件均应注明“饶平隆都下堡”字样方可寄到。后取兴隆之意,亦称隆城,解放后划入澄海。隆城其20000多人,人口密集,商业繁华,是莲华镇政府的所在地。1980年,隆城划分为隆华、隆南、隆北、东光四乡,但四乡村民仍以“隆城人”自称。
早在唐代以前,隆城一带就是潮州城沿海的一处小港口,附近有象鼻山阻挡风浪,有利于船只停泊,潮州出海渔民多在此地歇息,这是潮汕较早有人类活动和开发的地区之一。
陵墓地址
张夔90岁逝世,安葬于饶平钱东镇下河村地界的莲花山北麓(墓地经夔公生前择址),陵墓坐东南向西北,这是潮汕少数的宋墓,墓主又是潮汕前八贤之一,弥足珍贵。经申请,2011年6月4日,饶平县人民政府、饶平县文广新局批准张夔墓为饶平文物保护单位。
张夔逝世132年后,公元1298年,张氏后人在夔公选址处兴建了澄海宗教名胜“莲花古寺”,完成夔公的夙愿,并追认夔公为倡建寺院的大施主,张夔也以“庵主”身份入主莲花寺。在佛寺西厅,安奉着张夔漆金石像,白须,抱如意,稳重慈祥。每年重阳,当地民众都来佛寺纪念这位可亲可敬的庵主公。
伴随着梵呗声声,名胜与名贤的故事流传至今,张夔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闪耀于璀璨的潮汕人文星空,垂范今人,光照后世。
政绩斐然
张夔廉政奉公,政绩斐然,出类拔萃,高风亮节,才华横溢,文学超颖。樟林书院有联:“唐正将,宋乡贤,名著异代世系远;古瀛洲,今粤地,书香两省本支荣”;又诗曰:“正将先生德业崇,乃翁配享此堂中;乾坤有喜双忠诰,子性相承尽伟雄;千载祠堂遗世泽,两朝勋阁著真容;令人起敬秋声里,端为清高气象同。”
隆都“报本堂”和赤寮“张氏宗祠”柱联:“威名著自唐,凤毛阶上渊源远;清节传于宋,燕翼堂前俎豆香”。泰国张氏亲族会创大祖祠“绍忍堂”和赤寮“张氏宗祠”柱联:“正气塞乾坤,人归善恶自分明;丹心昭日月,事属公私须有别。”以上联和诗内涵深奥,留芳千古,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