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嵌瓷 -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10 08:58:16   浏览次数:986

  潮汕嵌瓷,是潮汕地区著名的传统手工艺,俗称贴饶、扣饶、聚饶,在台湾则称“剪黏”。主要材料是选用各种颜色的精薄瓷器剪取成所要表现对象的瓷片,也称“饶”片。嵌瓷与木雕、石雕并称潮汕三大建筑装饰艺术,起初的嵌瓷主要用在祠堂、庙宇及民居“四点金”、“下山虎”等建筑物的屋顶装饰,后来随着欣赏价值的不断提高,艺人们将其制成便于搬运的艺术品小件经人们欣赏、陈列、收藏。

潮汕嵌瓷艺术

潮汕嵌瓷

  潮州是我国古代的主要陶瓷产区,宋代“笔架山”百窑村的形成和明清枫溪瓷器的蓬勃发展,为民间嵌瓷艺术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基础。当初,民间艺人发现“釉彩与绘花卉的碎瓷片”,用于镶嵌装饰美化建筑,变废为“艺”,获得艺术效果后,竞相利用瓷片装饰,并广泛运用于潮汕各地。

  潮汕嵌瓷相传创始于明代,在现遗存的明末古建筑中,尚能见到利用碎瓷片在屋脊上嵌贴成简单的花卉图案。清代康乾时期,瓷器作坊与嵌瓷艺人合作,专门烧制低温瓷碗(专供嵌瓷艺术易于剪黏专用),烧成白瓷之后,喷以各种色釉,进入“小窑”烧成,依照图稿,进行按图剪黏、镶嵌成平贴、浮雕、立体(艺人叫“圆身”)的人物、走兽、花鸟、博古等装饰形象。清代祠堂、寺庙建筑装饰大量留下嵌瓷工艺,如清代同治的潮安从熙公祠、清末普宁许氏五座祠堂、汕头沟南祠堂屋脊、揭阳登岗“德寿里”和台南“学甲慈济宫”等等。这些原创嵌瓷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潮汕嵌瓷艺术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嵌瓷

  嵌瓷是以灰塑为基础,以釉彩瓷片进行粘贴,构成物象,最后用绘画勾画的综合手工艺术品。嵌瓷主要用于庙宇、祠堂、亭台、楼阁公众活动场所和大型宅第的美化装饰(普通民居运用极少,个别豪宅拜亭屋脊也见适量点缀),装饰的部位有屋脊、屋檐、脊头、屋角头、山墙、照壁等。

  屋脊是进门最先望见的中心位置,是装饰的重点和艺人施展才华之处,常见的题材有“双龙抢宝”、“双凤朝牡丹”、“双凤戏球”、“八仙八骑”、“福禄寿”等常用的好意头动物、花卉题材,构图气势雄伟,线条粗犷有力,色彩晶莹绚丽,以大动态、大效果取胜;装饰脊头、屋角、檐下的嵌瓷,多以戏曲人物故事或章回小说的“情节”表现,通常是两边对称,摆设两屏三至五个人物为一屏(个别也有摆四至六屏),显得光照夺目,人物栩栩如生,传神乐趣之气氛;装饰于山前墙下的嵌瓷,多为平贴图案纹样;照壁上常见的有嵌着浮雕式的麒麟、虎狮、象、鹿、仙鹤等动物形象。在构图上,多采取对称式,色彩运用上既有对比强烈的色彩,也有同色调和的色彩,都要求达到鲜艳明快的艺术效果。

  室内装饰嵌瓷是以挂屏和立体摆件出现,塑造技艺注重精工细作,强调欣赏艺术价值。嵌瓷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动物花卉丰满逼真,做工精致细巧,用料讲究,色彩鲜艳,不易脱落,虽经历了岁月沧桑,其釉彩丝毫不褪色,色泽依旧。嵌瓷同木雕、石雕、墙画、灰塑等的结合,构成丰富瑰丽、精工艺巧的潮汕传统建筑的装饰特色和整体的装饰艺术效果。

(编辑:admin)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上一篇:陆丰清峰寺 下一篇:潮州彩瓷的前世今生